“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李玄策低声吟诵着杜甫这流传千古的诗句,声音低沉而凝重。千年前的诗人,道出的依然是当下最迫切的民生期盼。居者有其屋,这是最朴素的愿望,如今却成了压在无数普通人心头、让他们喘不过气来的大山。
他回到办公桌前,铺开一份空白的“内参”稿纸,提起了笔。笔尖悬停片刻,随即落下,力透纸背:
《关于警惕房地产过度金融化、防范系统性风险及探索民生安居长效机制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一、 现状与隐忧:当前部分城市房价脱离居民收入基本面的非理性上涨,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累积,土地财政依赖度过高,金融体系风险敞口扩大。此现象非一地之困,乃关乎经济结构健康、社会财富分配公平、金融系统稳定乃至社会长治久安之全局性问题。
二、 历史镜鉴:纵观国际(详参附件L.C.G分析),过度依赖房地产拉动经济、放任信贷膨胀催生资产泡沫,最终引发系统性危机之教训,殷鉴不远。泡沫破裂时,无分贫富,皆受重创,社会代价巨大。
三、 深层危害:
挤压实体: 过量资本涌入房市,挤压制造业、科技创新等实体经济生存发展空间。
加剧分化: 有产者财富快速增值,无产者及新市民阶层安居梦想愈发渺茫,社会阶层固化加剧。
透支未来: 年轻家庭为购房背负沉重债务,严重透支消费能力与未来发展潜力,抑制内需。
金融脆弱: 房价波动及居民偿贷能力一旦生变,极易引发银行坏账激增,威胁金融安全。
四、 核心建议(思路):
转变观念: 明确“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根本定位。逐步降低经济增长对房地产的过度依赖。
金融审慎: 实施更严格、更差异化的住房信贷政策,抑制投机性需求,防范过度杠杆。
供给改革: 大幅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等普惠性住房供给,重点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阶段性住房困难。探索“租购同权”落地路径。
土地管理: 优化土地供应结构,探索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平抑地价过快上涨。
财税引导: 研究探索房地产税等长效机制,引导住房合理消费,调节财富分配。
五、 结语:治大国若烹小鲜。调控需精准施策,避免急刹车引发硬着陆,更需久久为功,建立适应不同群体、不同阶段需求的住房供应和保障体系。核心在于回归民生本位,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之社会理想。此非一日之功,然事关国本民生,须未雨绸缪,及早布局。
写罢,李玄策放下笔,长长地吁了一口气。这份内参凝聚了他多日的调研、父亲的智慧、周卫国提供的民间视角以及他自身对国计民生的深切忧思。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触动巨大的利益格局必将面临重重阻力。但“为官避事平生耻”,在其位,谋其政,担其责。他拿起电话:“小刘,将这份报告按最高密级流程送审。同时,帮我约一下住建、财政、央行研究室的负责同志,时间定在…后天下午。”
窗外的阳光依旧明媚,但那片高档楼盘上空,似乎隐隐笼罩着一层无形的、令人不安的躁动气息。
副线:崩塌的依靠与高烧的幻影
李玄策北方的故乡小村,洪水留下的创伤依然醒目。王秀芹寄居的窝棚,在深秋的风里更显单薄凄凉。
一阵凉风卷着几片枯黄的落叶,打着旋儿从窝棚破旧的塑料布缝隙里钻了进来。王秀芹蜷缩在用破棉絮和旧衣服铺成的“床”上,身上盖着一条薄薄的、打满补丁的被子,依然冷得瑟瑟发抖。她脸色灰败,嘴唇干裂起皮,浑浊的眼睛半睁着,眼神涣散无光,呼吸粗重而灼热。一场来势汹汹的高烧,在她接到那份关于查封女婿张伟名下财产(包括她用毕生积蓄“帮”他们买的婚房)的正式通知后,彻底击垮了她本就摇摇欲坠的身体和精神。
那封盖着红章的通知书,此刻就掉落在冰冷潮湿的泥地上,像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她不敢再看第二眼。
完了…全完了…
女儿在牢里,女婿也进去了,外孙小辉被他姑姑接走,虽然暂时安顿,但未来如何?她不敢想。如今,连那套承载着她最后一点念想和寄托、她以为能给外孙留下一个“家”的房子,也要被收走了!她倾尽所有,甚至不惜与儿子决裂去维护的那个“家”,那个她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彻底崩塌了。她感觉自己像被抽走了所有骨头,只剩下一具空壳,在无边的冰冷和黑暗中沉浮。
“咳咳…咳咳咳…” 一阵剧烈的咳嗽袭来,她佝偻着身体,咳得撕心裂肺,仿佛要把五脏六腑都咳出来。每一次咳嗽都牵扯着全身的神经,带来尖锐的疼痛和更深的眩晕。冷汗浸透了她的额发和单薄的衣衫。
“秀芹妹子?秀芹妹子!你怎么样了?” 窝棚外传来邻居张婶焦急的呼唤和脚步声。张婶端着一碗黑乎乎、冒着热气的汤药,掀开塑料布弯腰钻了进来。一股浓烈苦涩的中药味瞬间弥漫在狭小的空间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