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起加密内线电话,拨通了方清墨的实验室专线。电话接通,背景音里隐约有仪器低鸣。
“清墨,是我。” 李玄策的声音低沉,“天枢今天…情绪怎么样?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两秒,方清墨的声音传来,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玄策,他下午画了一幅画…关于学校午餐的。画上的食物颜色非常…诡异,还有一个孩子捂着肚子,表情很痛苦。他说是‘感觉’到的,颜色不对,吃了会难受。”
李玄策的心猛地一沉,目光再次落回简报上那几则不起眼的新闻。儿子画中那令人不安的深褐色肉块、灰绿色的米饭、蜡黄痛苦的小脸,瞬间与简报上模糊的“肉制品颜色发暗”、“腹痛呕吐”的文字重叠、印证、放大!这绝不是巧合!
“画还在吗?” 他的声音陡然变得锐利。
“在,就在我手边。”
“立刻用最高安全等级的加密通道,扫描发送到我这里。原件妥善保存。” 李玄策的命令斩钉截铁。放下电话,他立刻又拨通了另一个号码,“办公厅,我是李玄策。立刻通知食药监总局、教育部主管司局负责人、以及我们部内相关司局,一小时后,小会议室召开紧急视频会议。议题:校园食品安全风险研判与应急响应。”
---
一个小时后,国安部那间墙壁厚实、隔音绝佳的小会议室内,气氛凝重得如同铅块。巨大的屏幕上分割着几个视频窗口,分别连接着相关部门的主管领导。会议桌中央的投影仪,正清晰地投射着李天枢那幅触目惊心的画作。画面被放大,餐盘里怪异的色彩和中央孩子痛苦的表情,像无声的控诉,冲击着每一个与会者的视觉神经。
李玄策坐在主位,面沉如水。他没有过多解释画的来源,只将其定性为“通过特殊渠道获取的、具有高度警示意义的线索”。他指着投影,声音不高,却带着千钧之力:
“诸位,看看这颜色!看看这孩子的表情!这仅仅是一个孩子的涂鸦吗?不!” 他环视着屏幕上和会议室里一张张或震惊、或凝重、或犹疑的脸,“这背后,折射的是我们下一代入口的安全!是千千万万个家庭的信任底线!是关乎民族健康根基的隐患!”
他调出舆情简报的摘要,将那些零星的、被地方轻描淡写的事件与眼前的画作并列。“舆情看似零星,画作看似孤证。但两者结合,指向同一个方向:校园配餐体系,存在系统性风险的可能!这个风险,可能藏在供应链的源头——食材采购的腐败、供应商的以次充好;可能藏在加工运输的环节——冷链失控、卫生不达标;也可能藏在监管的漏洞——检测流于形式、问责形同虚设!” 他的目光如同探照灯,扫过每一个人,“《礼记》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连最基本的饮食安全都无法保障,何谈民生福祉?何谈国家未来?这绝非小事,而是动摇国本的隐患!”
食药监总局的一位副局长额角渗出细汗:“李部长,我们理解您的担忧。但…地方上报的检测结果确实显示符合标准…而且,个案调查也需要时间…”
“符合标准?” 李玄策打断他,语气冷峻,“标准是死的,人心是活的!画上这颜色,符合哪条感官标准?孩子们吃下去的痛苦,符合哪条健康标准?” 他猛地站起身,手指重重地点在画中那块深褐色的肉上,“我们的标准,有没有覆盖所有可能的非法添加?我们的抽检,有没有穿透供应商精心伪装的表象?我们的监管,有没有真正下沉到每一个配餐公司的操作间和田间地头?!”
他的质问如同重锤,敲在每个人心上。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空调送风的微弱声响。
“时间?” 李玄策深吸一口气,压下胸中的激荡,语气转为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我们没有时间等待风险自行暴露!要主动出击,挖地三尺!我提议:”
“第一,由食药监总局牵头,教育部、公安部配合,立即启动代号‘护苗行动’的全国校园食品安全突击大检查!重点彻查营养餐计划覆盖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城乡结合部学校!检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直查仓库厨房和供应商源头!”
“第二,运用大数据手段,对全国范围内校园配餐相关企业、食材供应商、物流公司的注册信息、资金流水、关联关系进行穿透式分析,筛查异常线索!国安部信息分析中心提供技术支持。”
“第三,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和快速反应机制。任何地方发现异常,无论大小,第一时间上报,第一时间封存可疑食材,第一时间救治学生,第一时间控制责任人!舆情部门密切监控,及时、透明发布权威信息,挤压谣言空间!”
“第四,” 他的目光变得深远,“深挖利益链条和保护伞。食品安全问题背后,往往盘根错节。要查清谁在侵蚀孩子们的饭碗,谁在渎职纵容,一查到底,绝不姑息!《韩非子》言:‘治强生于法,弱乱生于阿。’ 法度不彰,则乱象丛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