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昆仑,万山祖脉,亘古矗立,承接天地之清气,汇聚洪荒之灵秀。自三清于此立下道场,讲道授法,这座神山便成了玄门道教之源,洪荒众生心中的无上圣地。玉虚宫清圣庄严,碧游宫万仙来朝,八景宫无为自然,三道迥异却又同源的道韵,如同三条贯穿天地的巨龙,曾和谐地交织缠绕,共同撑起了昆仑山的无上气象,也象征着玄门最初的一体与强盛。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这三股宏大无边的道韵之间,那原本水乳交融的圆融之意,渐渐生出了滞涩。如同最精美的瓷器上,悄然蔓延开肉眼难辨的冰裂纹路。玉清仙光愈发澄澈纯粹,却也愈发显得孤高排外,隐隐排斥着一切“非正统”的气息;上清道意依旧磅礴浩瀚,包罗万有,却更多了几分截取天机、逆天争命的锐利与不羁;而太清道韵,则始终保持着那份清静无为,仿佛超然物外,试图调和着另外两道日渐泾渭分明的轨迹,却终究如同试图弥合裂谷的微风,力有未逮。
昆仑山中的灵气,不再如往日那般浑然一体,而是隐隐划分出了界限。靠近玉虚宫的区域,灵气清冽,秩序井然,一丝不苟;碧游宫周遭,则灵气活跃而驳杂,充满生机与变数;唯有八景宫附近,还维持着那份中正平和的原始状态。门下弟子间的气氛,也愈发微妙。玉清门人步履从容,言谈间自带矜持,偶遇碧游宫弟子,目光中难免带上审视与疏离;而上清门人则大多性情飞扬,对玉虚宫那套“根脚论”、“正统说”颇不以为然,冲突虽经太清调解暂息,但芥蒂已深,积重难返。
这一日,昆仑山巅,那原本是三清论道、气机交汇的核心区域,此刻却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凝重。
太清老子、玉清元始、上清通天,三位圣人并肩而立。他们身形并不如何高大,却仿佛是整个天地的中心,周身道韵流转,与洪荒法则共鸣。老子神色依旧淡泊,古井无波;元始天尊面容肃穆,眼神深邃,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通天教主眉宇间则隐含锐气,眸光开阖间,似有无数世界生灭,一股截取一线生机的决绝之意萦绕其身。
没有激烈的争吵,没有面红耳赤的辩驳。到了他们这等境界,大道之争,早已超越了言语的范畴。彼此的道,彼此的理念,已然如同水火,难以共存于同一片屋檐之下。
“二位师弟,” 老子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定论般的重量,“昆仑虽好,已难容三道并行。道既不同,强留无益,不若各寻道场,衍法洪荒,亦是玄门之幸。”
元始天尊微微颔首,目光扫过昆仑山河,带着一丝对故地的眷恋,但更多的是一种对“正统”即将得以纯粹维护的释然:“大兄所言甚是。昆仑乃清静圣地,当立玄门正宗,涤荡芜杂,以明大道。”
通天教主闻言,嘴角勾起一抹难以察觉的弧度,似嘲似讽,又带着解脱般的快意:“好一个玄门正宗!既是如此,这昆仑,便留给二兄立你的‘正宗’吧。吾自去寻一处所在,传吾截天之道,有教无类,为众生截取那一线之机!”
话音落下,天地间仿佛有无声的惊雷炸响。
冥冥中,维系着三清一体气运的某种无形纽带,在这一刻,轰然断裂!
天道深处传来细微而清晰的震鸣,仿佛整个洪荒世界的法则都因此轻轻调整。昆仑山亿万年来浑然一体的道韵气场,如同被一只无形巨手强行撕开,清圣、包容、无为,三道洪流彻底分离,各归其主,不再交融。
“善。” 老子不再多言,朝两位弟弟微微颔首,一步踏出,身形便已消失在昆仑山。下一刻,洪荒中央地域,一座并不算特别高大险峻,却自带一股中正平和、承载之意的神山——首阳山,骤然绽放出无量清光。一座古朴自然的宫殿虚影在山巅凝聚,牌匾上书三个大道符文:八景宫。太清道德天尊,于此立下道场,自此超然物外,静观世事变迁。
元始天尊目光扫过空荡了许多的昆仑山,脸上无喜无悲,唯有眸底深处一丝复杂一闪而逝。他袖袍一挥,玉虚宫清光大盛,与整个昆仑山脉的气机更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涤荡一切“非正统”气息,将这片万山祖脉,彻底化为玉清阐教的清修圣地。
通天教主则是长笑一声,笑声中带着几分疏狂,几分决绝,更有一丝开辟新天的豪情。他看也未再看昆仑山一眼,周身剑意冲霄,青色道袍猎猎作响,裹挟着万千仍未消散的截教道韵,化作一道撕裂苍穹的青色长虹,直往那洪荒极东,浩瀚无垠的东海而去。
东海之上,波涛汹涌,一座形似巨鳌、背负玄奥道纹的庞大仙岛——金鳌岛,自混沌迷雾中显现。通天教主落于岛中央最高峰,诛仙四剑的虚影一闪而逝,定住地水火风,无量剑意与上清仙光交织,一座巍峨恢弘、气势万千的宫殿拔地而起,宫门之上,“碧游宫”三字熠熠生辉,宣告着截教道统于此正式立足,未来万仙来朝之盛景,已现端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