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芝兰抬手,“要不你们做个实验试试?”
众人顿时兴致盎然做起了实验,场面看上去有些滑稽。
只有余珉没有动。
很快,有人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如果眼睛向前看,看到的基本只有前面的东西,向下看,好像看到的东西更多。”
“没错!”沈芝兰随即阐述原因:“这主要与眼睛的生理结构和视觉调节机制有关。
从眼睛的生理结构来看,眼球就像一部精密的相机,有着多个重要部件。角膜是眼球最前面透明的部分,负责初步聚焦光线,让光线能够准确进入眼内。
晶状体则类似相机可调节的变焦镜头,它能够根据物体的远近,通过睫状肌的收缩和舒张改变自身的形状,从而精确地聚焦光线,使物体清晰成像在视网膜上。
视网膜则好比相机的底片,上面布满了大量的感光细胞,包括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视锥细胞主要负责感受强光和颜色,让我们能够分辨丰富多彩的世界;视杆细胞则对弱光更为敏感,帮助我们在昏暗环境中也能视物。
当眼睛向前看时,通常是在关注较远处的物体,此时睫状肌处于相对松弛的状态,晶状体较为扁平,对光线的折射能力较弱,这样可以使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上。
然而,这种状态下对于近处物体的成像就会相对不那么清晰,导致向前看时的视距相对较窄。
而当眼睛向下瞥时,可能是在关注较近处的物体,这时睫状肌会收缩,使晶状体变凸,对光线的折射能力增强,从而能够更好地将近处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使得我们对近处物体的观察更清晰,也就感觉视距更宽。”
众人惊叹其中原理,有人便问:“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余珉这时简单说了几个字:“他在看自己在乎的人。”
武安又说:“这不是很正常吗?都是自己的家人,看家人有什么不一样的?”
“还真不一样!”沈芝兰接过话,继续讲:“他之所以往下看,是想多看一下自己喜欢的人!”
“喜欢的人?”
“哪里有他喜欢的人?”
“不会吧,都是家人,喜欢不是很正常吗?”
沈芝兰解答他们的疑惑:“我说的不是家人的那种喜欢,是恋人的那种喜欢。”
“沈老师,你在说什么,我们怎么有些听不懂啊?”
“恋人?”
“不会吧?”
下面的人交头接耳,小声讨论。刚才沈芝兰在厕所遇到的那位女警小心翼翼地问:“沈老师,你说的不会是他的妹妹姜昭吧?”
她的脸一片青白。从刚才沈芝兰说穆康谨是凶手后,她都快哭了。
谁懂啊!我粉了五六年的哥哥竟然可能是杀人凶手!
人生幻灭啊!想想自己这么多年付出的精力和金钱,真的有种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的绝望啊!
谁懂啊家人们!
“是她!”沈芝兰很肯定地说:“其实,这么多年,应该说,从他遇到姜昭开始,从他们的家庭重组后,他早就对这个妹妹情有独钟了。”
“怎么越听越有种玄乎的感觉?”
“怎么会?”
“这变态啊!”
“谁会喜欢自己的妹妹?这谁也接受不了啊!”
众人已经快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了。
他们甚至开始怀疑沈芝兰的推断了,简直要把人的三观按在地上摩擦啊!
沈芝兰像是听见了他们内心的哀嚎,给了理由:“这份感情可能从刚开始的喜欢发展到后面的爱了。喜欢可以藏住,但爱不行!”
沈芝兰用红外线笔指着那张家庭合照,“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半米排斥距离,是指人和人的心理安全距离。
人与人之间有四道隐形边界,其中 46 厘米是好友的安全交谈范围,而 1.2 米开外才适合普通社交。在这个范围内,人们会感觉有相对独立安全的个人空间,交流也比较舒适。如果他人进入到这个半米左右的距离内,可能会让人产生排斥感,感到不舒服、不自在,就像在挤地铁时陌生人贴太近会让人浑身不自在,同事说话突然凑到耳边会吓人一跳。
这种生理性排斥恰恰证明,0.46 - 1.22 米的个人距离就像防护罩,熟人可自由进出,但陌生人硬闯就是冒犯。
从姜昭父亲的话里,我知道姜昭和穆康谨的关系很好。如果关系好的人合照一般会有贴肩,身体的接触,而不是留出这10厘米左右的距离,这显然是有些说不通的。”
沈芝兰瞧这堆人的表情,自然问:“有点牵强了对吧?”
有人赶紧点头。
沈芝兰收到信号,重新点开了一个视频,说道:“这是穆康谨交往了三年的女朋友的采访视频。我在姜昭父亲那里要到的联系方式,后面找平城的朋友帮忙去采访的,大家参考一下。”
视频里,一个美丽的女人坐在对面,笑嘻嘻地说:“问吧问吧,想听什么直接问,我很乐意回答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