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宸殿的烛火燃了一夜。
灯影摇曳,映在苏识苍白的脸上,像一层薄霜。
她坐在案前,手指微微发颤地翻过《天监听闻录》最后一页,喉咙干涩得几乎吞咽不下唾沫。
窗外雨声未歇,雷声闷响如远古兽吼,仿佛天地也在为某种即将破土而出的真相震颤。
“我们以为是在启蒙,实则是打开了门。”
那行字像是刻进了她的骨头里,一遍遍回荡。
写下这句话的,是当年参与“律启心智”实验的一名教习童蒙的女师,笔迹到最后已扭曲变形,似是临死前挣扎着留下的遗言。
而更让她脊背发凉的是——这整场悲剧发生之前,民间流传的童谣,竟与她数月前亲手修改、推行全国的新版《幼学谣》有六成相似!
甚至……那句“家家不开窗,小儿梦中央”,根本就是她原封不动保留下来的旧词。
苏识猛地闭上眼,脑海中闪过那一夜的画面:诏书化作灰烬,在火盆中蜷曲成蝶,烈焰映红了她的脸。
她曾以为那是改革的第一步,是打破旧礼教束缚的开端。
可现在想来,那团火,是不是也点燃了什么不该醒的东西?
她不是第一个推动变革的人。
她也不是第一个写下这类童谣的女人。
或许,百年前那个被史书抹去姓名的女官,也曾站在这里,自认能以智慧照亮愚昧,结果却引来了鸦鸣、噩梦与血泪。
她的所有谋略,所有对角色心理的精准拿捏——金闪闪式的皇帝傲慢、由乃式皇后的偏执、凛一般的贵妃好胜……这些曾经让她步步为赢的“人设分析”,此刻在历史循环面前,显得如此可笑而脆弱。
这不是宫斗。
这是轮回。
指尖冰凉,心却烧了起来。
她不能藏私,也不能逃避。
若真有一扇门正缓缓开启,那么唯一能阻止它的,只有知晓规则之人共同执刀。
天未亮,她便抱着手札走入萧玦寝殿。
帝王尚未更衣,只披着玄色外袍坐于榻边,目光沉静如渊。
他接过书册,一页页看去,神色不动,可指节却渐渐泛白,直至翻到末页那句批注时,才缓缓抬头看向她:“你说,我不是第一个‘红斗篷女人’?”
“是。”苏识直视着他,“每一次试图唤醒民智、打破蒙昧的尝试,都会激活某种集体记忆——一种深埋在血脉中的恐惧与共鸣。钟楼、童谣、捂耳举灯……它们不是偶然,而是符号。而我,恰好穿上了前人穿过的衣服。”
萧玦沉默良久,忽而低笑一声,声音沙哑却不带半分动摇:“所以你不怕?”
“怕。”她坦然道,“但我更怕装作看不见。”
他凝视她片刻,终是提笔,在《天监听闻录》末页落下一行朱批:
“若真有轮回,那这一回,由我执刀破局。”
墨迹未干,圣旨已拟。
清明将至,朝廷昭告天下:将在京畿设立“断忆大典”,彻底终结钟楼之祸遗留百年的精神污染。
不焚符,不跳傩,不靠神巫虚妄之说。
而是让百姓自己来埋葬恐惧。
柳绿奉命主理仪式,这位影阁出身、向来行事诡谲的女子竟提出一个惊人构想——全城广设“静语亭”。
凡自愿者,可入亭中,在纸上写下最令其夜不能寐的梦境,而后投入熔炉焚烧,炼灰成砖,用于建造新观星台的地基。
“让他们亲手烧掉梦魇,比千道圣谕都管用。”柳绿眸光微闪,“恐惧一旦具象,便不再无形。”
苏识点头:“准。另加一道机制——亭中设盲盒抽签,答对一道算学题者,赐一枚铜牌,刻‘识’字为记。”
众人不解,唯萧玦轻挑眉梢:“你在重构敬畏?”
“是。”她淡淡一笑,“从前他们怕鬼神,是因为无知。现在我要他们学会怕逻辑、敬知识。哪怕一开始只是为了块铜牌。”
政令下达,万民震动。
静语亭一夜遍布街巷,百姓议论纷纷,有人嗤笑,有人落泪,更有孩童好奇闯入,歪头解题只为一枚小牌。
而就在第一座静语亭落成的当晚,京城西郊守军送来急报——
但苏识没有拆阅。
她站在宫墙高处,望着远处荒废角楼在月光下投下的影子,忽然觉得,那不像钟塔。
倒像一只竖起的耳朵。
静静听着,这座城即将响起的第一声低吟。白砚是踏着雨归来的。
西山的风裹着湿冷的雾气,缠在他玄铁战甲上,凝成细密水珠滚落。
他站在紫宸殿外,未通禀,未卸甲,只将一卷沾着泥渍的边报递入内侍手中,便静静立于檐下。
雨水顺着他的发梢滴在青砖上,一圈圈晕开,像某种无声的倒计时。
苏识是在半个时辰后见到他的。
她刚从静语亭选址图前抬头,指尖还按在城南第三区的标记上,听见内侍低声道:“白将军求见,说……有要事面奏陛下与夫人。”
她心头一跳。
白砚曾是禁军统帅,三年前因钟楼异变自责出走,从此杳无音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