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卷着残雪扑进窗棂,烛火猛地一颤,映得苏识眼底冷光浮动。
她指尖缓缓划过案上摊开的素纸,上面是柳绿刚誊抄完的《幼学歌谣集》样稿。
墨香未干,字迹清秀如柳枝拂水,可那首藏在第三页的童谣,却像一把淬了毒的刀,静静蛰伏其中。
“火里烧诏书,灰飞不过午;若见红衣人,闭眼莫问路。”
她低声念了一遍,唇角微扬。
这不是预言,是反制——一场以千万孩童之口为媒介、以集体潜意识为战场的认知清洗。
她太清楚“红斗篷女人”意味着什么了。
那不是某个人,而是一个符号,一个被多重意识锚定的“觉醒标识”。
前世她曾用这身红斗篷引诱前任监正现身,那一夜,火光照亮天穹,诏书化为灰烬,而她的身影,成了对方记忆深处无法抹去的烙印。
如今,敌人想借这个形象制造混乱,让她陷入“我是谁”的精神泥沼——让百姓怀疑:现在执掌新政的苏识,是否还是真正的苏识?
是否早已被替换成另一个“她”?
高明,狠毒,直击人心最脆弱的认知边界。
可他们忘了,苏识玩的是角色分析,是心理建模,是把人性拆解成逻辑链条的顶级玩家。
既然你们要用“红斗篷”造神,那我就让它烂大街。
她提笔,在歌谣旁加了一句批注:“御赐蒙书,孩童必诵,违者以怠学论。”
一道旨意,经华贵妃家族书坊流转而出。
三日内,三千册《幼学歌谣集》如春潮般涌入京城私塾、州县义学,甚至远达边镇驿馆。
每间学堂门口都贴着黄榜:“奉协理国务夫人谕,启蒙先正心,梦魇自消弭。”
白砚亲自挑选二十四名禁军暗卫,伪装成落第秀才、乡野教习,潜入学舍。
他们不教书,只听梦。
第一夜,河北道传来急报:七岁幼童惊哭而起,连呼“红衣阿娘站在床前”,但话音未落,竟自己哼起那首童谣,唱到第二句时忽然打了个嗝,然后揉着眼睛说:“她走了。”
第二日,江南两州共十九名学童齐声梦到焚诏场景,火焰冲天,可灰烬未落地便散作星点。
醒来后无一人恐惧,反倒争相传唱,甚至编出拍手游戏。
第三日,京中太傅府一名老儒怒斥此书“荒诞不经”,结果当晚梦见自己披红袍登基,吓得尿湿床榻,次日清晨却鬼使神差地背出了整首歌谣,还觉心头舒畅,疑虑尽消。
数据回来了,精准得令人战栗。
这首童谣,正在构筑一道潜意识防火墙。
它不否认“红衣人”的存在,反而承认它——但紧接着给出应对方式:闭眼,莫问路。
简单,明确,仪式感十足。
就像疫苗,微量毒素注入体内,激发免疫系统反击。
更妙的是,它把神秘变成了常识,把恐惧转化成了笑料。
于是,苏识推动内阁议政,增设“明理讲堂”,专讲算科、格物与心术辨伪。
首位讲师由新任算科学子担任,年轻气盛,口才犀利,在台上举起浑仪模型,当场演示所谓“星轨召唤”不过是光影错位与催眠暗示的结合。
台下座无虚席,连几位老学士都拄杖前来。
讲至高潮处,一名八岁童子突然举手:“先生,我昨夜梦见神仙下凡,穿红衣服,说我将来要当天官,是真的吗?”
全场静了一瞬。
讲师一笑,朗声道:“你若梦见红衣人,只需唱那首歌——‘闭眼莫问路’,看她还敢不敢来?”
哄堂大笑。
笑声如针,刺破迷雾。
从那天起,“红斗篷女人”不再是街头巷尾私语的禁忌,反而成了孩童打闹时的玩笑话:“你是红衣人!我不看你!”“那你唱个歌呀,不然我就被附身啦!”
舆论,悄然逆转。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无人察觉的静默之中。
没有人知道这本书出自影阁秘制,没有人意识到那些“巧合”的梦境反馈已被系统收集,更没人明白,这场遍及全国的心理干预,实则是苏识对无形之敌的一记精准反击。
她在用整个王朝的童声,筑起一道认知结界。
殿外更鼓响起,已是五更。
苏识独坐灯下,手中玉牌再度微烫。
她凝视着窗外渐亮的天色,眸光深不见底。
敌人不会善罢甘休。
她们选了皇后作为第一个载体,是因为她每月月圆披猩红袈裟诵经的模样,早已深入人心,具备极强的象征感染力。
而苏识故意不去动她——不动,才是最大的震慑。
因为她要让对方相信:我们赢了。
可就在昨夜,岭南急递密信,提及一处偏远山村,有村妇产子后疯癫,口中不断呢喃“她回来了”,并用血在墙上画出螺旋星火图案。
还有……芜院旧址附近,守夜老兵称,每逢子时,院中枯井会传出轻轻的哼唱声,调子稚嫩,正是那首童谣。
苏识闭了闭眼。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