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的雾气尚未散尽,尚宫局的暖阁已燃起一盏孤灯。
苏识坐在案前,指尖轻抚过那本崭新的册子。
纸页微黄,墨香初凝,三栏空白如棋盘待落子。
她提笔写下第一行字时,窗外青鸟掠檐而去,仿佛衔走了旧日权谋的最后一丝混沌。
从今往后,这深宫不再只是人心博弈的修罗场——它将是一套精密运转的角色系统。
她要做的,不是预测皇帝,而是定义皇帝。
“柳绿。”她轻唤一声。
门开,柳绿捧着厚厚一叠文书步入,眉目沉静:“姑姑,昨夜舆情已汇齐,另江南水患折、北境军饷请奏、户部减税草案皆送至内政院前置案台。”
“放这儿。”苏识点头,“今日起,所有奏报先经‘分流制’处理。老规矩:分类、标密、归档。但新增一项——”她翻开册子,指着第三栏,“每策之后,附三项可行选项,并标注‘匹配度’。”
柳绿一怔:“匹配度?”
“对。”苏识执笔蘸墨,在【江南水患折】下迅速列出:
选项一:即刻拨款赈灾(符合陛下当前心境的概率:47%)
选项二:暂缓批复,命户部核查存粮(概率:68%)
选项三:派遣钦差彻查地方官渎职(概率:23%)
她落笔如刀,毫不迟疑。
“你记住,这些数字不是猜测,是推演。”她抬眼,目光清明如镜,“陛下近来多疑,又因皇后一事心绪未平,对外臣信任降至谷底。他宁可慢,也不愿错。所以‘核查存粮’最合其当下逻辑。”
柳绿看着那一串精准到近乎诡异的百分比,指尖微颤:“姑姑……您真的能看透陛下所思?”
苏识笑了,极淡,却锋利。
“我不是看他,我是看他的角色轨迹。”
金闪闪式君王,天生傲慢,追求绝对掌控。
一旦遭遇背叛,便会陷入“所有人皆不可信”的偏执闭环。
而此刻的萧玦,正处在这一人格模型的爆发临界点。
他知道有人在影响他——但他开始依赖这种影响。
这才是真正的权力倒置。
三日后,御书房。
萧玦展开一份奏报,正是江南水患折。
他本欲搁置,目光却落在页末一行小字上——那是内政院特有的批注格式,清隽工整:
【建议前置推演】
推荐动作:暂缓批复,命户部核查存粮
匹配度:68% → 高概率契合陛下近期决策倾向
他眉头一皱,本能反感。
谁在替他做判断?
可当他沉心细想,竟发现自己的第一反应,正是“核查”。
甚至理由都与那行小字一致:地方官员惯会夸大灾情以谋私利,若不查实,恐成贪腐口子。
巧合?
他翻开下一本——北境军饷请奏。
页尾同样有三项选项,最后一项写着:
“特批十万两,附严令:三日内到账,违者斩监军一人以儆效尤。”
匹配度:71% —— 符合陛下对军纪之执念及对镇国大将军近期表现之不满
萧玦呼吸微滞。
他对那位热血上头、屡次抗旨出征的大将军早有微词,昨夜还曾在白砚面前冷言:“仗打多了,骨头就轻了。”
可此事从未宣之于口。
如今却被一条批注道破。
他猛地合上奏本,声音低哑:“查,内政院是谁负责这批注?”
白砚垂首:“回陛下,是苏氏亲自拟定的‘政务分流新规’,由柳绿执行,源头……来自尚宫局苏氏。”
萧玦沉默良久,终是缓缓松开指节。
他没有下令禁止。
反而,在下一刻提起朱笔,将那条“匹配度71%”的建议圈出,批下“准奏”二字。
笔锋落下时,他忽然觉得,这满殿奏章,竟不再沉重如山。
因为有人,早已替他筛去了冗余,只留下最贴近内心的抉择。
与此同时,内政院深处,“舆情镜房”悄然运作。
四壁挂满丝线纵横的情报网,每一条都连着一名朝臣、一位宫女、一间茶肆。
柳绿带着几名女官日夜梳理流言,提炼关键词,最终绘制成一张动态图谱——《皇帝形象感知图谱》。
其中一条红线格外醒目:
“百官渐视苏氏为‘影阁宰相’。”
另一条写道:
“坊间传言,九重宫阙之中,真正掌印者非帝,而在一素衣姑姑。”
柳绿捧着图谱走进暖阁,手心微汗:“姑姑,这些话若传入陛下耳中……怕是引火烧身。”
苏识接过图谱,一眼扫过,神色不动。
片刻后,她取来一张素笺,亲手誊抄全文,末尾添了一句批语:
“君之威严,不在独断,而在众人皆愿揣测圣意。今百官争窥天心,恰说明圣权如日中天——唯光芒太盛者,必有影随行。”
她吹干墨迹,淡淡道:“送去御书房,不必署名。”
当夜,萧玦看着这份无名图谱,久久未语。
烛火摇曳,映着他眸中翻涌的暗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