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露未曦,宫道上青砖泛着微光。
司礼监掌印太监曹德全拂晓出宫,脚步匆匆,衣摆沾了湿气也不曾停歇。
他穿过三道城门,一路避人耳目,直奔城东兵部尚书府后巷。
白砚伏在屋脊之上,如一道影子贴檐而行,无声无息。
他眼力极准,只见曹德全与一名黑袍老仆在暗巷交接——那只漆封木匣甫一递出,便被迅速藏入袖中。
片刻后,那老仆悄然离去,方向正是兵部机要文书房。
白砚没有追,而是折返。
他知道,真正的猎物不在巷子里,而在揭开真相之后,谁会第一个坐不住。
内政院提举司的暖阁中,炭火正红。
苏识端坐案前,指尖轻叩紫檀桌面,目光落在刚呈上来的残页之上。
纸张焦边卷曲,字迹模糊,却仍可辨出几处关键:“……三月初七,密道清障已毕”“……北营副将已通款”“……待天象有变,即举义旗,清君侧以安社稷”。
她缓缓展开另一份抄录的宫门巡查记录,唇角扬起一抹冷笑:“德太妃烧掉的不是罪证,是盟约的信物。她不是主谋,只是棋子——被人推出来挡刀的疯婆子。”
柳绿站在一旁,声音压得极低:“姑姑,这可是兵部……他们竟敢图谋逼宫?”
“不是图谋。”苏识抬眸,眼中寒光乍现,“是已经开始了。祭天大典上皇帝闭关百日,表面静修,实则是被架空。而我这个内政院提举,查财务、稽宫务、统女官,正好撞上了他们的尾巴。”
她忽然起身,走到窗边推开一线缝隙。
远处勤政殿的飞檐在晨雾中若隐若现,灯火早已熄灭,可昨夜那道掠向殿宇的黑影,仿佛还在她脑海盘旋。
“昨夜去勤政殿的人,不是曹德全。”她低声说,“是他背后的那个主子——皇帝本人。”
萧玦踏入暖阁时,天色才刚刚放亮。
玄色披风裹着他冷峻的身影,眉宇间透着彻夜未眠的疲惫,却依旧眼神锐利如刀。
“你说皇帝早就知情?”他坐在苏识对面,声音低沉。
“不仅如此。”苏识将残页推至他面前,“他在等。等一个能搅动朝局却不至于失控的人出现。所以默许我整顿宫务,授我稽查之权——以为他需要一把刀,去割开那些自以为藏得够深的腐肉。”
萧玦沉默片刻,忽然道:“所以他不会让我掌权,也不会让你走得太远。一旦我们威胁到他,就会立刻被收回锋刃。”
“聪明。”苏识轻笑,“所以我不能躲,也不能硬闯。我要让他觉得——我甘愿做一把被握在手里的刀。”
她提笔蘸墨,在纸上写下“内政院监察使”六字,笔锋凌厉:“我今日就上奏,请设监察使,由司礼监与宗正寺共派一人入驻我院。名义上是自请监督,实则是把水搅浑。他们若派人进来,必会露出马脚;若不敢派,反而显得心虚。”
萧玦盯着她看了许久,终于点头:“你是在逼他们先动手。”
“对。”苏识合上笔帽,眸光幽深,“风暴要来了,就得有人先掀帘子。”
消息传到华贵妃赵明凰耳中时,已是午后。
她未乘轿辇,亲自踏进内政院偏殿,脸上带着少有的凝重。
“你竟然主动请人来监视自己?”她坐下,语气里满是不解,“苏识,你何时变得如此怯懦?”
苏识只笑不语,亲手为她斟了一盏茶。
赵明凰盯着她看了半晌,忽而压低声音:“你还记得我幼时曾在宫学旁听吗?那时兵部尚书喝醉了酒,当着几位老臣的面说:‘若有变局,必以皇嗣疑云为刃,以德高者代之为旗。’我当时不懂,如今才明白……”
她顿了顿,一字一句道:“他们要立的,根本不是皇帝,也不是你我,而是那个从不出席朝会的三皇子——先帝庶长子,当今陛下的兄长。”
空气骤然一滞。
苏识指尖微颤,茶面涟漪轻晃。
三皇子萧衡,年逾四十,素有贤名,却因出身卑微、生母早逝,从未参与储位之争。
多年来闭门读书,不涉政务,连每年祭祖都称病不出。
朝野皆以为他淡泊名利,实则……是最完美的傀儡人选。
“清君侧只是幌子。”苏识缓缓开口,声音冷得像冰,“真正要换的,是君本身。”
赵明凰盯着她:“你现在知道了吧?这不是后宫争宠,是一场要颠覆王朝正统的政变。而你我,不过是他们用来制造混乱的工具。”
苏识没有回答。
她望向窗外渐沉的日光,脑海中已有千头万绪开始串联。
佛堂修缮银、宫婢递信路线、焚纸炉残页、曹德全深夜出宫……所有线索像蛛网般铺展,而中心,似乎正指向那一座常年紧闭的王府。
她缓缓站起身,走向书案,拿起一份尚未归档的账册副本,轻轻翻开。
“柳绿。”她唤道。
门外应声而入。
“重启佛堂修缮银的流向分析。”苏识语气温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道,“这一次,查深些——尤其是那些经手过外库采买的小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