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的旨意很快下达。韦小葆不敢怠慢,亲自督率各署,将技术总局成立以来的所有项目,从最初的农具改良、堆肥法推广,到黄河模型的建立与实验,再到工学署对织机、水车的改进,医药署的防疫条陈编纂,乃至格致基础署开展的初步力学、光学讲座,都整理成条理清晰的文书,附上详细的数据、图表及部分实物样品,装订成厚厚几大册,连同详尽的账目,一并呈送御前。
数日后,康熙再次驾临技术总局。这一次,他没有大张旗鼓,只带了少数贴身侍卫和心腹太监李德全。他没有先去观看任何具体的项目,而是直接来到了韦小葆那间陈设简单、堆满图纸和模型的书房。
“爱卿辛苦了。”康熙翻阅着那几大册成果汇编,目光扫过一列列数据、一幅幅图解,脸上看不出太多表情,但微微颔首的动作显示他对其详实与条理是满意的。“短短时日,便有如此之多的事项推进,成效亦颇显着,可见爱卿用心,总局上下用力。”
“此皆赖皇上信重,总局同仁戮力同心,微臣不敢居功。”韦小葆躬身应答,心中却知,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康熙亲自前来,绝不仅仅是为了听这些他已经知道的情况。
果然,康熙放下册页,端起茶杯,看似随意地问道:“如今总局已初见规模,各项技术亦有所成。爱卿以为,接下来,这些成果当如何施用,方能发挥最大效力,巩固我大清江山?”
这个问题看似平常,实则暗藏机锋。它关乎技术的应用方向,更深层次,则关乎权力与资源的分配,关乎统治的根基。
韦小葆心念电转,知道不能回避,必须清晰地阐述自己的理念。他整理了一下思绪,沉声道:“回皇上,臣以为,技术之利,首在‘普惠’与‘固本’。”
“哦?细细道来。”康熙目光微凝。
“所谓‘普惠’,”韦小葆解释道,“便是将那些成熟可靠、能直接提升民生的技术,如改良农具、高效肥法、防治疫病之策、水利兴修之法,尽快推广至直隶,进而推及全国。使耕者有其利,织者增其效,百姓免受饥馑疫病之苦。民富则国富,民安则国安。此乃夯实帝国根基,收取天下民心最直接、最稳固之途。技术总局存在的意义,大半在于此。”
他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康熙的神色,继续道:“所谓‘固本’,则是利用技术,系统性解决那些困扰朝廷多年、耗费巨大的难题。譬如黄河之患,若能通过模型实验,找到长治久安之策,则每年可节省堵口疏浚之巨额钱粮,更能保数百万生灵免于流离。再譬如,改进矿冶之术,提升钢铁产量与质量,则于军工、民用皆有大利。此等‘固本’之策,见效或缓,然其利在千秋。”
韦小葆的阐述,核心在于通过技术的普遍应用和根本性问题的解决,来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稳定性,其受益者是整个国家和全体百姓。
康熙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椅背上轻轻敲击。待韦小葆说完,他沉默了片刻,方才缓缓开口,语气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爱卿所言‘普惠’、‘固本’,确是高瞻远瞩,老成谋国之言。”
他话锋随即一转:“然,朕以为,非常之技,当时有非常之用。如今四海初定,然隐患犹存。八旗乃国之根本,朝廷之干城。凡有新出之利械,譬如爱卿之前所献之火器,乃至日后可能研制出的其他军国利器,自当优先装备八旗劲旅,使其如虎添翼,方能震慑不臣,永葆社稷安宁。此乃‘强干弱枝’之道,亦是当前最紧要之事。至于民间推广……或可稍缓,待根基稳固,再行普惠,亦不为迟。”
康熙的理念清晰而直接:技术,尤其是可能影响军事平衡和统治稳定的关键技术,必须首先服务于巩固爱新觉罗家族和八旗集团的统治地位。这是基于满清以少数族群统治庞大帝国的现实考量,是权力逻辑的必然选择。
书房内的空气仿佛凝滞了。李德全垂手侍立,眼观鼻,鼻观心,大气不敢出。
韦小葆的心沉了下去。他知道,这是根本理念的冲突,是无法轻易调和的矛盾。他的“普惠固本”着眼于长远和整体,而康熙的“优先八旗”则着眼于现实统治的稳固。
他深吸一口气,知道此刻绝不能退缩,但也不能硬顶,必须有理有据:“皇上圣虑周详,优先装备八旗,确能迅速提升战力,震慑宵小。只是……臣窃以为,技术若只局限于一部一族,其利终有穷尽。譬如火器,若能量产并装备绿营乃至训练有素的乡勇,则我大清国防纵深将极大拓展,应对内外威胁之能力亦将倍增。再譬如农工技术,若能使天下百姓皆得其利,则国库税基方能真正雄厚,支撑起更强大的八旗军力亦是水到渠成。若技术之利仅为少数人独享,恐如无源之水,难以持久。且……若民间迟迟未见技术之惠,恐生怨望,反于稳固人心不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