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的“悦来”客栈安顿下来后,茅十八便有些坐不住了。江湖人的习性让他习惯于四处打探,结交朋友,同时也警惕着可能的危险。他几次想拉着韦小葆一同外出,都被韦小葆以“需要观察”为由拒绝了。
韦小葆并非不急于获取信息,相反,他比茅十八更渴望了解这个复杂的系统。但他选择的方式更为高效和系统化。连续两日,他除了必要的吃饭和休息,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客栈的房间里或窗口,如同一个设定好程序的传感器,持续接收并处理着来自外界的数据流。他观察街道上的人流潮汐,记录不同身份人的行为模式,聆听客栈大堂里的闲谈碎语,试图从中提炼出这个时代的“基础参数”和“运行规则”。
到了第三日,韦小葆认为基础的环境扫描已初步完成,是时候主动采集更具针对性的高密度信息了。而在这个时代,人员复杂、流动性大、且相对放松的场所,莫过于酒楼。
“茅大哥,今日我们出去用午饭。”韦小葆对正在房间里擦拭砍刀,显得有些焦躁的茅十八说道。
茅十八闻言,眼睛一亮,立刻放下刀:“好!早该出去走走了!我知道附近有家‘太白楼’,听说酒菜不错,消息也灵通!”
韦小葆点点头,没有异议。他的目的本就是信息,至于去哪家酒楼,差别不大,只要足够热闹。
太白楼距离悦来客栈不远,是一座三层木结构建筑,飞檐翘角,看起来颇为气派。还未到正午,里面已是人声鼎沸,跑堂的伙计端着酒菜在桌椅间灵活穿梭,高声唱喏。
两人在二楼临窗一个相对僻静,却能俯瞰大堂大部分区域的位置坐下。茅十八熟门熟路地点了几样酒菜,便迫不及待地竖起了耳朵,捕捉着周围的谈话声。
韦小葆则要了一壶清茶,他没有像茅十八那样急切地寻找特定信息,而是微微闭上眼睛,调整呼吸,将自身的感知灵敏度调到最高。他不再将涌入耳中的声音视为杂乱的噪音,而是将其看作一个充满“信息熵”的数据流。
信息熵概念应用:在信息论中,熵表示系统的不确定性或无序度。在此场景下,嘈杂的声浪代表高熵环境,蕴含大量潜在信息,但也充满干扰。目标是通过筛选和模式识别,降低局部熵值,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他如同一个高级的信号处理器,开始对接收到的声学信号进行过滤和分析。
首先,他屏蔽了那些音量巨大但信息密度极低的声音,比如纯粹的划拳行令、醉酒后的胡言乱语、以及跑堂伙计机械性的吆喝。
接着,他开始对剩余的声音进行语义分析和分类:
类别A:商业贸易。 左后方一桌商人模样的在讨论丝绸的价格波动和漕运的时效。“……今年苏杭的货,水路比往年慢了三日,这价钱怕是还要涨……”
信息价值:中等。 反映了物流效率与市场价格的关系。
类别B:官场动态。 斜对角一桌穿着体面、像是小吏的人在低声抱怨上官的苛责和某个衙门的人事变动。“……李大人这一调走,咱们这清水衙门更是没指望了……”
信息价值:中高。 揭示了底层官僚的心态和部分权力结构的微小变动。
类别C:市井传闻。 隔壁桌几个本地闲汉在议论某家大户的隐私和城西新开的赌坊。“……听说那家赌坊背后是康王府的管事,手面阔得很……”
信息价值:低至中等。 真伪难辨,但可能包含某些权力边缘人物的信息。
类别D:江湖风声。 右前方一桌带着兵器的汉子,说话声音压得很低,但韦小葆敏锐的听觉还是捕捉到了一些碎片:“……云南……沐王府……的人好像进京了……”、“……神龙教最近在沿海闹得凶……”
信息价值:高。 涉及地域势力动态和潜在威胁。
茅十八听了一会儿,只觉得耳边嗡嗡作响,各种消息真假难辨,听得他头晕脑胀,忍不住对韦小葆低声道:“这都说的什么跟什么,有用的没几句。”
韦小葆睁开眼,端起茶杯抿了一口,低声道:“有用的信息,往往隐藏在无序之中。关键在于识别模式。”
他示意茅十八注意右前方那桌江湖人:“那几人,话题集中在云南和东南沿海,提及沐王府和神龙教,语气谨慎,目光不时扫视周围。推测他们要么与这些势力有关,要么在密切关注其动向。这是我们需要留意的变量。”
茅十八仔细看去,果然发现那几人的神态与普通食客不同,心中对韦小葆的观察力更是佩服。
这时,楼梯口传来一阵喧哗,几名穿着号衣的官差走了上来,大声吆喝着让伙计安排座位。他们的到来,让酒楼里的嘈杂声瞬间低了几分,许多人都下意识地压低了声音,或者停止了敏感话题的讨论。
韦小葆注意到这个微妙的变化,低声道:“看,权力机构的出现,直接改变了信息场的熵值。大部分人选择了信息规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