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年甲辰(公元584年)
这一年春天,正月甲子日,发生了日食。
己巳日,隋文帝祭祀皇家祖庙;辛未日,又到南郊举行祭天典礼。
壬申日,后梁国主前往隋朝朝拜,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面向北方接受隋朝官员的郊外迎接礼仪。等到在大兴殿朝见隋文帝时,隋文帝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后梁国主则改戴远游冠、身穿朝服,两国君臣一同跪拜行礼。隋文帝赏赐后梁国主一万匹细绢,以及数量相当的珍宝古玩。
隋朝前华州刺史张宾、仪同三司刘晖等人编制的《甲子元历》完成,上奏给隋文帝。壬辰日,隋文帝下诏颁布这套新历法。
癸巳日,隋朝宣布大赦天下。
二月乙巳日,隋文帝在灞上为后梁国主设宴送行。
突厥苏尼部有一万多男女百姓归降隋朝。
庚戌日,隋文帝前往陇州。
突厥达头可汗请求归降隋朝。
这年夏天,四月庚子日,隋朝任命吏部尚书虞庆则为右仆射。隋朝上大将军贺娄子干征调五个州的兵力攻打吐谷浑,斩杀一万多男女,二十天后撤军返回。
隋文帝因陇西地区频繁遭到敌寇侵扰,且当地习俗不设村落堡垒,便命令贺娄子干组织百姓修建城堡,同时开垦农田囤积粮食。贺娄子干上书说:“陇右、河西地区土地辽阔但人口稀少,边境尚未安定,不能大规模开垦耕地。近来看到屯田的地方,收获少而耗费多,白白浪费人力,最终还会遭到敌人破坏;请废除偏远地区的屯田。而且陇右百姓以畜牧业为生,如果强迫他们聚集定居,会让他们更不安定。只要让镇守的据点相互连接,烽火台能彼此望见,百姓即使分散居住,也必定不会有顾虑。”隋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因贺娄子干熟悉边境事务,丁巳日,任命他为榆关总管。
五月,南陈任命吏部尚书江总为仆射。
隋文帝因渭水含沙量大,水位深浅不定,漕运的人深感不便,六月壬子日,下诏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率领水工开凿渠道,引渭水,从大兴城东边到潼关,全长三百多里,取名为“广通渠”。渠道开通后,漕运变得通畅,关中地区都依赖它。
这年秋天,七月丙寅日,南陈派遣兼散骑常侍谢泉等人出使隋朝。
八月壬寅日,隋朝邓恭公窦炽去世。
乙卯日,南陈将军夏侯苗请求归降隋朝,隋文帝因双方正在讲和,没有接受。
九月甲戌日,隋文帝因关中地区发生饥荒,前往洛阳。
隋文帝不喜欢华丽的文辞,下诏要求全国公私文书都应如实记录,不尚虚浮。泗州刺史司马幼之的奏表文辞华丽,隋文帝下令将他交给有关部门治罪。治书侍御史赵郡人李谔也因当时文人写文章崇尚轻薄浮华,上书说:“曹魏的曹操、曹丕、曹叡三位君主,推崇文辞,忽视君主治理天下的根本大道,喜好雕琢文字的小技艺。下属效仿上级,于是形成风气。东晋、南齐、南梁时期,这一弊端更加严重:文人争相追求一个韵脚的新奇、一个文字的精巧;文章一篇篇堆积,写的不过是月光露水的形态,书案箱子里堆满,全是风云的景象。世人以这种文风相互推崇,朝廷依据这种标准选拔官员。追求功名利禄的道路一旦打开,人们对浮华文风的喜爱就越发深厚。于是乡里孩童、贵族子弟,还没学懂六甲算术,就先学写五言诗。至于伏羲、虞舜、夏禹的典籍,伊尹、傅说、周公、孔子的学说,不再关心,从未听过。把傲慢放诞当作清静虚无,把抒发情感当作功劳业绩,把儒学素养视为古板笨拙,把写诗作文当作君子的标准。所以文章越来越繁杂,朝政越来越混乱,根源就在于抛弃了圣人的准则,把无用的东西当作有用。如今朝廷虽有禁止浮华文风的诏令,但听说外地州县仍沿袭旧弊:践行仁孝的人,被豪门排斥,得不到录用;擅长轻薄文风的人,却被选拔为官吏,举荐到朝廷。这都是因为刺史、县令没有遵守朝廷的教化。请全面考察各地情况,将违规官员送到御史台审查弹劾。”他又上书说:“士大夫自夸才能谋求晋升,不再有廉耻之心,请求明确加以降罪罢免,以纠正风气。”隋文帝下诏将李谔前后的奏书颁布到全国各地。
突厥沙钵略可汗多次被隋朝打败,于是请求和亲。千金公主主动请求改姓杨,认隋文帝为父亲。隋文帝派遣开府仪同三司徐平和出使突厥,重新封千金公主为大义公主。晋王杨广请求趁突厥衰弱出兵进攻,隋文帝没有同意。
沙钵略可汗派遣使者送信给隋文帝,信中说:“从天生的大突厥天下贤圣天子伊利居卢设莫何沙钵略可汗,致信大隋皇帝:皇帝是我妻子的父亲,就像我的岳父;我是皇帝的女婿,就像他的儿子。两国疆域虽不同,情义却像一家人。从今往后,子子孙孙直到万世,亲善友好永不断绝。上天作证,绝不违背!我国的牛羊马匹,都是皇帝的牲畜;贵国的丝绸彩缎,都是我国的物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