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二年(甲子年,公元484年)
春天,正月乙亥日,朝廷任命后将军柳世隆为尚书右仆射;竟陵王萧子良担任护军将军兼司徒,率领军队并设置属官,镇守西州。萧子良年轻时就有清高的品行,尽心对待宾客,有才能的杰出人士都聚集在他门下。他开辟了西邸,收集了很多古人的器物服饰来充实其中。记室参军范云、萧琛、乐安人任昉、法曹参军王融、卫军东阁祭酒萧衍、镇西功曹谢朓、步兵校尉沈约、扬州秀才吴郡人陆倕,都因为文学才华,特别受到萧子良的亲近优待,号称“八友”。法曹参军柳恽、太学博士王僧孺、南徐州秀才济阳人江革、尚书殿中郎范缜、会稽人孔休源也参与其中。萧琛是萧惠开的侄子;柳恽是柳元景的侄孙;王融是王僧达的孙子;萧衍是萧顺之的儿子;谢朓是谢述的孙子;沈约是沈璞的儿子;王僧孺是王雅的曾孙;范缜是范云的堂兄。
萧子良笃信佛教,招引有名的僧人,讲论佛法。僧人和世俗人士聚集的盛况,在江东是前所未有的。他有时还亲自为众僧分发食物、传递茶水,世人多认为这有失宰相的体统。
范缜极力宣称没有佛。萧子良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为什么会有富贵、贫贱的差别呢?”范缜说:“人生就像树上的花同时开放,随风飘散:有的掠过窗帘帷幕落在垫席上,有的碰到篱笆围墙掉到粪坑中。落在垫席上的,就是殿下您;掉到粪坑中的,就是我。贵贱虽然不同,因果报应究竟在哪里呢!”萧子良无法反驳他。范缜又撰写了《神灭论》,认为:“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是形体的功能。精神对于形体,就像刀刃的锋利对于刀刃一样;没听说过刀刃不存在了而锋利还在,怎么能容许形体消亡了而精神还存在呢!”这篇论写出后,朝廷内外议论纷纷,人们反驳他,但最终不能让他屈服。太原人王琰写文章讥讽范缜说:“唉,范先生!竟然不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哪里!”想以此堵住范缜以后的回应。范缜回应说:“唉,王先生!知道他祖先的神灵在哪里,却不能自杀去跟随他们!”萧子良让王融对范缜说:“凭你的才华,还怕做不到中书郎吗?却故意做这种违逆的论述,太可惜了!应该赶快毁掉这篇文章。”范缜大笑着说:“如果范缜出卖自己的理论来获取官职,已经做到尚书令、仆射了,何止是中书郎呢!”
萧衍喜好谋略,有文武才能,王俭非常器重他,说:“萧郎年过三十,前途不可限量。”
壬寅日,朝廷任命柳世隆为尚书左仆射,丹阳尹李安民为右仆射,王俭兼任丹阳尹。
夏天,四月甲寅日,北魏孝文帝前往方山;戊午日,返回宫中;庚申日,前往鸿池;丁卯日,返回宫中。
五月甲申日,北魏派遣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前来访问。
六月壬寅初一,中书舍人吴兴人茹法亮被封为望蔡男。当时有四位中书舍人,各自住在一个官署,称为“四户”,由茹法亮和临海人吕文显等人担任;他们总揽大权,权势超过朝廷大臣,地方官员多次调动更换,各地的馈赠,每年达数百万。茹法亮曾在众人中对人说:“何必追求地方官的俸禄呢!这一户中,每年就能弄到一百万。”这大概是约略的说法。后来因为天象有变化,王俭极力进言“吕文显等人专权徇私,上天显示异常,灾祸源于四户”。皇帝亲手写诏书回复,但没能改变这种状况。
北魏旧制度规定:每户征收调帛二匹,絮二斤,丝一斤,谷二十斛;又缴纳帛一匹二丈,交给州库,用来供应调外的费用;所征收的物品都根据当地出产的东西来定。丁卯日,北魏孝文帝下诏说:“设置官员发放俸禄,由来已久;自从中原战乱,这个制度中断了。我效法旧有的典章,开始发放俸禄。每户增收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作为官员的俸禄;增收调外帛二匹。俸禄实行后,贪污财物满一匹的人处死。改变法令制度,应该重新开始,现在大赦天下。”
秋天,七月甲申日,朝廷立皇子萧子伦为巴陵王。
乙未日,北魏孝文帝前往武州山石窟寺。
九月,北魏下诏,俸禄从十月开始发放,每季度发放一次。旧的法律规定,贪污枉法十匹,受贿二十匹,判处死刑;到这时,受贿一匹,贪污枉法无论多少,都处死。接着分别派遣使者,审查地方官员中的贪污者。
秦、益二州刺史恒农人李洪之因为是外戚而显贵,治理地方贪婪残暴,俸禄制度实行后,李洪之首先因贪污败露。北魏孝文帝命令将他锁送到平城,召集百官亲自数落他的罪行;还因为他是大臣,允许他在家中自杀。其余因贪污而被处死的地方官员有四十多人。接受俸禄的官员没有不谨慎恐惧的,贿赂几乎绝迹。但官吏百姓犯其他罪行的,北魏孝文帝一般都从宽处理,有疑问的案件上奏审议后大多减免死刑发配到边境,每年数以千计。京城判决死刑的,每年不超过五六人,州镇也很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