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和七年(壬辰年,公元332年)
春天正月辛未日,大赦天下。
后赵君主石勒大宴群臣,对徐光说:“我可以和古代哪些君主相比?”徐光回答:“陛下的神武谋略超过汉高祖,后代没人能比得上。”石勒笑着说:“人哪能不了解自己!你说得太过分了。我如果遇到汉高祖,会向他称臣,和韩信、彭越并列;如果遇到光武帝,会和他在中原争斗,不知谁能取胜。大丈夫做事,应当光明磊落,像日月一样皎洁,绝不能学曹操、司马懿,欺负人家孤儿寡妇,靠不正当手段夺取天下。”群臣都磕头喊万岁。
石勒虽然没读过书,却喜欢让儒生读书给自己听,时常凭自己的想法评论古今得失,听的人没有不心悦诚服的。他曾让人读《汉书》,听到郦食其劝刘邦立六国后代,惊讶地说:“这办法肯定不行,刘邦怎么还能得天下?”等听到留侯张良劝阻,才说:“多亏有这个人啊!”
郭敬退守樊城后,晋人又夺回襄阳。夏天四月,郭敬再次攻下襄阳,留下守军后返回。
后赵右仆射程遐对石勒说:“中山王石虎勇猛有谋略,群臣没人能比;看他的志向,除了陛下,其他人都不放在眼里。加上他残忍无情,长期担任将帅,威名震动内外,他的儿子们都已长大,都掌管兵权。陛下在,自然没什么事,恐怕他不会是少主的臣子。应该早点除掉他,以绝后患。”石勒说:“现在天下还没安定,石弘年幼,需要强有力的辅佐。中山王是骨肉至亲,有辅佐我创业的功劳,正该委以伊尹、霍光那样的重任,哪至于像你说的那样!你不过是怕不能专享帝舅的权力罢了。我也会让你参与顾命,别太担心。”程遐哭着说:“我担心的是国家,陛下却用私情拒绝,忠言怎么能听得进去!中山王虽然是皇太后养大的,并非陛下亲生,就算有小功,陛下酬谢他父子的恩荣也够了,可他的欲望没有止境,将来怎会有益呢?如果不除掉他,我怕国家会灭亡。”石勒不听。
程遐退下后告诉徐光,徐光说:“中山王常对我们俩咬牙切齿,恐怕不仅会危害国家,还会成为我们的家祸。”后来,徐光趁机对石勒说:“现在国家没事,陛下却神色不快,为什么?”石勒说:“吴、蜀还没平定,我怕后代不把我当受天命的君主。”徐光说:“魏继承汉的国运,刘备虽在蜀兴起,汉难道不算灭亡吗?孙权在吴,就像现在的李氏。陛下占据两都,平定八州,帝王正统不是陛下,还能是谁!况且陛下不担心心腹之患,却担心四肢的问题!中山王靠陛下的威略,所向无敌,天下人都说他的英武仅次于陛下。而且他本性不仁,见利忘义,父子都握有权位,势力超过王室,却还常有不满。最近在东宫赴宴,对皇太子有轻视的神色。我怕陛下去世后,没人能控制他。”石勒沉默不语,开始让太子批阅尚书的奏章,让中常侍严震参与决定可否,只有征伐、斩杀等大事才呈报给他。于是严震的权力超过主相,中山王石虎的府门冷清得可以设网捕鸟。石虎更加闷闷不乐。
秋天,后赵郭敬向南劫掠江西,太尉陶侃派儿子平西参军陶斌和南中郎将桓宣乘虚攻打樊城,俘获了那里所有的人。郭敬回军救樊城,桓宣和他在淯水交战,打败了他,夺回了他劫掠的全部物资。陶侃的侄子陶臻和竟陵太守李阳攻打新野,攻了下来。郭敬害怕,逃走了;桓宣于是攻下襄阳。
陶侃让桓宣镇守襄阳,桓宣安抚刚归附的人,简化刑罚,不讲究仪仗,鼓励农耕,有时把农具放在车上,亲自带领百姓耕种收割。在襄阳十多年,后赵两次攻打,桓宣以少量兵力防守,后赵不能取胜。当时人认为他仅次于祖逖、周访。
成汉大将军李寿侵犯宁州,派征东将军费黑为前锋,从广汉出发,镇南将军任回从越巂出发,以分散宁州的兵力。
冬天十月,李寿、费黑到达朱提,朱提太守董炳守城,宁州刺史尹奉派建宁太守霍彪领兵援助。李寿想迎击霍彪,费黑说:“城里粮食少,应该放霍彪进城,让他们一起消耗粮食,何必阻挡?”李寿听从了。城久攻不下,李寿想猛攻,费黑说:“南中地势险要,难以征服,应当慢慢对付,等他们智勇都耗尽,再夺取,这就像关在圈里的东西,何必着急。”李寿不听,进攻果然失利,于是把军事全交给费黑。
十一月壬子日初一,晋升太尉陶侃为大将军,允许他佩剑穿鞋上殿,入朝不用小步快走,朝拜时不直呼名字。陶侃坚决推辞不接受。
十二月庚戌日,皇帝迁到新宫。
这一年,凉州僚属劝张骏称凉王,兼任秦、凉二州牧,像曹操、司马昭那样设置公卿百官。张骏说:“这不是臣子该说的话。敢说这话的,死罪不赦!”但境内都称他为王。张骏立次子张重华为世子。
咸和八年(癸巳年,公元333年)
春天正月,成汉大将军李寿攻下朱提,董炳、霍彪都投降,李寿威震南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