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平五年(公元253年)
正月初一,蜀汉大将军费祎在汉寿与将领们大摆宴席,郭修也在座。费祎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郭修趁机起身行刺,将他杀害。费祎这人天性随和,对谁都不设防。之前越巂太守张嶷就写信提醒过他:“以前岑彭领军、来歙持节,都被刺客害死。如今将军您位高权重,却对新归附的人太过信任,得吸取前人教训,多留个心眼啊!”可费祎没当回事,最终招来杀身之祸。
魏国朝廷追封郭修为长乐乡侯,让他儿子继承爵位。王昶、毋丘俭听说东路军东兴之战惨败,慌忙烧了营地撤退。朝廷大臣议论着要贬谪参战将领,大将军司马师主动揽责:“怪我没听诸葛诞的建议,才酿成大祸。这是我的过错,将领们有什么罪!”于是把所有人都赦免了。司马师的弟弟、安东将军司马昭当时担任监军,也只是被削去爵位。朝廷重新任命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军事;毋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军事。
这一年,雍州刺史陈泰请求让并州合力讨伐胡人,司马师同意了。可军队还没集结完,雁门、新兴两郡的胡人因为要被征调去远方服役,吓得发动叛乱。司马师又向朝中大臣道歉:“这是我的错,不怪陈泰!”大家听了,既惭愧又感动。
史学家习凿齿评论说:司马师把两次战败都揽到自己身上,反而消除了大家的怨气,事业越做越大,这才是聪明人。要是总想掩盖失败、推卸责任,把功劳都往自己身上揽,只会让上下离心,再贤能的人也会离开,那就大错特错了!做君主的,要是懂得这个道理来治国,就算做事有失误,名声反而会更响亮;就算军事受挫,最终也能取胜,就算失败一百次又何妨,何况才两次呢!
光禄大夫张缉对司马师说:“诸葛恪就算打了胜仗,也活不了多久。”司马师问原因,张缉说:“他现在威震君主,功劳盖过全国,这样的人能善终吗?”
二月,东吴军队从东兴撤回。吴主加封太傅诸葛恪为阳都侯,让他兼任荆州、扬州牧,都督全国军事。打了胜仗的诸葛恪开始骄傲轻敌,又想再次出兵。大臣们都觉得频繁打仗士兵太疲惫,纷纷劝他,可诸葛恪根本听不进去。中散大夫蒋延坚持劝阻,诸葛恪直接让人把他架了出去。为了说服众人,诸葛恪还专门写文章说:“两国交锋就像仇人拼命,留着对手就是留祸患,这祸不是落到自己头上,就是害了子孙,必须得长远考虑。以前秦国只占了关西地区,最后都能吞并六国。现在魏国比当年的秦国地盘大好几倍,吴、蜀加起来还不到六国的一半。咱们现在还能和魏国抗衡,不过是因为曹操当年招募的士兵都老的老、死的死,新补充的兵力还没长成,正是他们最弱的时候。再加上司马懿先杀了王凌,自己也死了,他儿子年轻没经验却独揽大权,就算手下有能人也施展不开。现在出兵讨伐,正是天赐良机!圣人都懂得抓住时机,说的就是现在。要是只顾着迎合众人,贪图一时安逸,以为靠着长江天险就能高枕无忧,不考虑魏国的发展,只看眼前就放松警惕,那才是最危险的!还有人说百姓太穷,应该休养生息,这就是只顾眼前小利,没看到将来大祸啊!当年汉高祖占了三秦之地,为什么不关门守着地盘享乐,非要冒险去攻打楚国?他自己受伤,士兵们穿的铠甲都长了虱子,难道他们不想过安稳日子吗?还不是因为知道两方不能长久共存!每次读到荆邯劝说公孙述进取天下的文章,还有我叔父给朝廷写的作战计划,我都忍不住感慨!我日夜睡不着觉,担心的就是这些,所以写下这些话,希望大家能明白。要是哪天我突然死了,志向没能实现,也希望后人知道我担忧的是什么,能继续思考这些问题。”大臣们心里都觉得他说的不对,可谁也不敢再反驳。
丹杨太守聂友和诸葛恪关系很好,写信劝他:“先主本来就有攻打东关的计划,只是没来得及实施。现在您帮先主完成心愿,敌人主动送上门,将士们靠着您的威德拼命,立下大功,这是国家的福气!不如先养精蓄锐,等时机成熟再行动。现在刚打完仗又要出征,天时还没到,我实在觉得不妥。”诸葛恪在文章后面批注后,回信说:“你说的虽然有道理,但没看清大局,仔细看看我写的文章,就明白了。”
滕胤也劝诸葛恪:“您受先帝托孤重任,对内安定朝政,对外打败强敌,名声传遍天下,百姓都盼着能在您治下过上安稳日子。现在刚打完仗,又要出征,百姓疲惫不堪,敌人也有防备。要是攻城打不下来,野外又抢不到物资,之前的功劳就白费了,还会招来百姓埋怨。不如先按兵不动,等机会来了再说。打仗是大事,得大家齐心协力,要是人心不齐,您一个人再厉害也没用!”诸葛恪却说:“那些说不行的人,都是没远见、只想偷懒的家伙。连你也这么想,我还能指望谁?曹芳昏庸无能,大权旁落,魏国百姓和大臣早就离心离德。现在我们凭着国家的实力,借着胜利的威风,还有什么打不下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