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庚子年)
春天正月,曹操(武王)到了洛阳。二十三日,曹操去世。曹操这个人看人很准,不容易被人用假象蒙骗。他选拔人才眼光独到,不管对方出身低微还是贫寒,只要有才能就会任用,让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
曹操和敌人对阵的时候,神态从容,看上去就像不想打仗一样。但一旦抓住机会发起进攻,那气势就锐不可当。如果部下立了功,该奖赏的时候,他出手非常大方;要是没有功劳还想讨赏,他一点东西都不会给。曹操执法严格,谁犯了错必定严惩,有时候惩罚完了自己也会伤心流泪,但绝不会因此赦免犯错的人。他生性节俭,不喜欢奢华的东西。正是因为这些,他才能消灭各路割据势力,几乎统一了天下。
曹操去世的时候,太子曹丕还在邺城,军队里人心惶惶。一些官员想先隐瞒曹操去世的消息,谏议大夫贾逵却认为这事瞒不住,于是公开了死讯。有人提议,各地城池的守将都应该换成曹操老家谯县、沛县的人。魏郡太守徐宣大声反对说:“现在天下基本统一了,大家都愿意为朝廷效力,何必非要用谯县、沛县的人,让其他将士寒心呢!”这个提议这才作罢。
曹操的青州兵擅自敲着鼓成群结队地离开,很多人觉得应该阻止他们,不听从命令的就出兵讨伐。贾逵说:“不行。”他反而发布公文,让各地给这些青州兵提供粮食。鄢陵侯曹彰从长安赶来奔丧,见到贾逵就问曹操的玉玺印绶在哪里,贾逵严肃地说:“国家早就有了继承人,玉玺印绶可不是您该打听的。”
曹操去世的消息传到邺城,太子曹丕哭得停不下来。中庶子司马孚劝他说:“大王去世了,全天下的人都等着您拿主意呢。您对上要考虑祖宗宗庙,对下要为天下百姓着想,怎么能像普通人那样只知道哭呢!”曹丕过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说:“你说得对。”当时大臣们刚听到曹操去世的消息,聚在一起痛哭,乱成一团。司马孚在朝堂上大声说:“现在大王离世,天下人心惶惶,应该赶紧拥立继承人,稳住大局,光哭有什么用!”于是他驱散大臣,安排好禁卫,着手操办丧事。司马孚是司马懿的弟弟。
大臣们觉得,太子曹丕即位得有皇帝的诏书才行。尚书陈矫却说:“大王在外面去世,天下人心惶惶。太子应该放下悲痛,马上即位,才能稳定人心。而且大王的其他儿子就在附近,如果不赶紧即位,万一出什么变故,国家可就危险了。”于是他马上准备好各种仪式和官员,一天之内就把事情都办好了。第二天一早,以王后的命令,立太子曹丕继承王位,并且大赦天下。没多久,汉献帝派御史大夫华歆送来诏书,授予曹丕丞相印绶、魏王玺绶,还让他兼任冀州牧。曹丕即位后,尊称自己的母亲王后为太后,并且把年号改成延康。
二月初一,发生了日食。二月十六日,曹丕任命太中大夫贾诩为太尉,御史大夫华歆为相国,大理王朗为御史大夫。二月二十一日,曹操被安葬在高陵。曹丕的弟弟鄢陵侯曹彰等人都回到自己的封国。临菑国的谒者灌均揣摩曹丕的心思,上奏说:“临菑侯曹植喝醉酒后狂妄无礼,还威胁朝廷使者。”曹丕因此把曹植贬为安乡侯,又杀了曹植的党羽——沛国的右刺奸掾丁仪、黄门侍郎丁廙和他们家里的男丁。
鱼豢评论说:俗话说“穷人不用学就知道节俭,地位低的人不用学就懂得恭敬”。这不是人的本性不同,而是环境造成的。要是曹操以前就对曹植等人有所防备,这些贤能的人,又怎么会有争夺王位的想法呢!曹彰就算心里有不满,也不至于做出什么大事;曹植就更不可能造反了!结果杨修因为被认为是曹植的亲信而被杀,丁仪因为站错队被灭族,真是太可悲了!
曹丕刚即位,开始设置散骑常侍、侍郎各四人,还规定宦官担任官职不能超过各官署的令。他把这些规定写成诏书,放在石匣里保存起来。当时要选拔侍中、常侍,曹丕身边的老部下暗示负责选拔的官员,想直接任用自己人,不再选拔其他人。司马孚说:“现在新王刚刚即位,应该重用天下的英才,怎么能借着这个机会,互相推荐自己人呢!如果官员不称职,就算得到了职位也没什么值得看重的。”于是就另外选拔人才。
尚书陈群觉得朝廷选拔人才的方法不好,很多有才能的人没被任用,就制定了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立中正官负责选拔人才,这些中正官都是从当地有见识、品德好的人中挑选出来的,他们负责给人才评定等级,分出高下。
五月初二,汉献帝追尊曹操的父亲(太尉曹嵩)为太王,曹操的母亲丁氏为太王后。曹丕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西平人麹演勾结周边郡县造反,抗拒邹岐赴任。张掖人张进抓了太守杜通,酒泉的黄华也不接受太守辛机到任,两人都自称太守响应麹演。武威的三个胡人部落也跟着反叛。武威太守毋丘兴向金城太守、护羌校尉苏则求救,苏则准备出兵救援,郡里的人都觉得叛军势力太大,应该等大军来。当时将军郝昭、魏平已经驻扎在金城,但接到命令不能向西进军。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