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者青林屏住呼吸,目光掠过案上摊开的竹简。那些尚未串联的断句比《三国志》记载的更显潦草,“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的字样旁画着圈改的墨痕,仿佛能看见郭嘉落笔时犹豫的停顿。
作为穿越爱好者,他曾数次穿越到建安年间,却从未如此近距离地触碰历史的褶皱——上一次见到郭嘉,还是在官渡之战前夕,那时对方正为曹操分析袁军粮道的漏洞,眼中闪烁的锋芒与此刻伏案写作的沉静判若两人。
“小心你的量子扰动。”穿越者吉力大师突然按住青林的肩膀,星核仪发出细微的警报声,“他的思维波强度远超普通人类,我们的隐形立场一旦出现波动,就会被他的直觉捕捉到。”
穿越者青林立刻收敛心神,将身上的时空防护服调至最高隐蔽等级。这种由暗物质编织的防护层能折射所有波段的探测,却无法完全隔绝历史人物的精神辐射。
他能清晰地感受到郭嘉周身萦绕的思维流——那不是混乱的脑电波,而是如同精密算法般的逻辑链,每一个论点的推导都带着环环相扣的严谨,仿佛在解一道复杂的星际方程。
郭嘉突然停下笔,抬手揉了揉眉心。烛火的光晕在他苍白的脸上晃动,青林注意到他指节处沾着墨渍,袖口还残留着药草的气息。史料记载郭嘉素有咳疾,此刻那压抑的咳嗽声从胸腔深处传来,竟让青林想起了28世纪医院里的生命监测仪警报。
“他在推导袁绍的决策模型。”吉力大师的声音透过神经传导器直接传入青林脑海,“你看案上的沙盘,他用米粒模拟了袁军的兵力部署,每一粒米的位置都对应着真实的部队番号。这种无算力辅助的逻辑建模,比我们的初代星舰AI还要精准。”
青林顺着他的目光看去,果然见沙盘上的米粒排列成规整的阵列,其中代表袁军的黑色米粒旁标注着细小的符号,像是某种原始的概率分析。他突然想起自己在星际学院的毕业论文——《论古代战略家的神经网络与现代AI的同构性》,当时导师曾说过,人类历史上某些天才的思维模式,本质上是未被量化的超级算法,而郭嘉正是这类人的典型代表。
郭嘉似乎察觉到了什么,突然抬头望向窗外。月光透过窗棂洒在他脸上,那双深邃的眼睛仿佛能穿透时空的壁垒。青林的心脏骤然收紧,时空防护服的隐蔽指数瞬间下降到临界值,星核仪的警报声在脑海中尖锐响起。
“别慌,他只是在观察风向。”吉力大师迅速调整立场参数,“古代战略家对环境的感知力远超我们的仪器,他在通过风速判断夜间行军的可能性。”
果然,郭嘉只是凝视了片刻便重新低下头,在竹简上添上“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的句子。他的笔触变得愈发流畅,之前的犹豫仿佛被某种灵感驱散,狼毫在竹简上划过的轨迹,竟与星核仪上的最优解路径重合。
青林的瞳孔微微收缩,他突然意识到一个被忽略的问题——历史记载中《十胜十负论》是郭嘉在官渡之战前提出的,而此刻的时间线明明是建安十二年,曹操正准备北征乌桓。难道是时空穿越时的参数偏差,还是说这篇千古名篇的创作过程,本就比史料记载的更复杂?
“时间线没有偏差。”吉力大师像是看穿了他的疑惑,调出全息史料对比界面,“《三国志》记载的是《十胜十负论》的公开时间,而我们看到的是郭嘉修订补充的版本。他在根据最新的战局调整论点,这种动态优化能力,相当于给静态的战略理论装上了自适应系统。”
青林凑近细看,果然发现竹简边缘有新添的墨痕,“绍御下宽缓,法令不立;公法令严明,赏罚必行,此治胜也”的句子旁,被增补了“今绍子袁尚、袁谭内斗,法令已乱,此弊更甚”的注脚。这些增补的内容精准预判了袁氏集团的分裂,比历史上袁谭、袁尚反目的时间早了整整一年。
“这不是预测,是逻辑推演。”吉力大师的手指在星核仪上滑动,将郭嘉的论点转化为可视化的逻辑树,“他通过分析袁绍的性格缺陷、家族结构和部队构成,推导出了袁氏集团的必然结局。这种基于人性的算法建模,比我们用大数据训练的预测模型更具穿透力。”
青林突然想起自己曾在时空档案馆见过的一份密档——未来考古学家在邺城遗址发现了一批未公开的竹简,上面的内容与《十胜十负论》高度相似,却多了许多关于“天变”“星异”的记载。当时学界普遍认为这是后人伪造的,此刻亲眼见到郭嘉写作的场景,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难道郭嘉也曾感知到时空的异常,那些关于“星异”的记载,其实是他对时空旅行者的模糊感知?
郭嘉再次停下笔,这次他没有咳嗽,只是望着烛火出神。青林注意到他的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节奏竟与星际跃迁时的时空震荡频率完全一致。吉力大师的星核仪突然发出强烈的警报,全息界面上的时空稳定指数骤降至危险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