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手环微弱的信号,穿越者青林顺着土路往京城方向走。
正值初秋,路边的白杨树落了满地叶子,空气里飘着秸秆和泥土的味道。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出现一处院落,矮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挂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写着“芹圃”两个字。
“芹圃?”穿越者青林心里咯噔一下。
曹雪芹的号就是芹圃,难不成……他刚想上前敲门,就听见院里传来咳嗽声,接着是毛笔划过宣纸的沙沙声。
穿越者青林犹豫了片刻,轻轻推开虚掩的院门。
院子不大,角落里堆着几捆柴火,中间摆着一张旧木桌,一个穿着蓝色长衫的中年男人正伏案写作。
男人头发花白,颧骨高挺,手指关节因为常年握笔而有些变形,正是青林在历史课本上见过的曹雪芹画像模样。
曹雪芹似乎没察觉到有人进来,依旧低着头,眉头紧锁,时不时停下来咳嗽几声,用袖口擦去嘴角的血迹。
青林看得心里一紧,他记得史料记载曹雪芹晚年贫病交加,没想到会是这样的场景。
“先生?”青林轻声喊了一句。
曹雪芹猛地抬头,眼里满是警惕,看到青林穿着粗布长衫,不像坏人,才缓缓放下笔:“你是何人?为何擅自闯入我院中?”
“晚辈青林,路过此地,听闻先生才学出众,特来拜访。”青林连忙拱手,脑子里飞速运转,总不能说自己是从三百年后穿越来的。
曹雪芹打量了他几眼,见他举止得体,不像说谎,便指了指桌旁的凳子:“坐吧。看你面生,不像是本地人士。”
“晚辈家乡遭了水灾,一路逃难至此,想在京城谋个生计。”青林编了个借口,目光不自觉地落在桌上的稿纸上。
稿纸上写满了小楷,字迹工整却带着几分潦草,显然是作者思绪急切。青林凑近一看,瞳孔骤然收缩——“话说宝玉听了这话,不觉怔了半晌,又想起黛玉的容貌,更是满心愁绪,只呆呆地坐着,连饭也不吃了”,这分明是《红楼梦》第三十四回里的内容!
“先生,这是……”青林的声音有些颤抖。
曹雪芹叹了口气,把稿纸往他面前推了推:“不过是些荒唐言,不值一提。”
“荒唐言?”青林拿起稿纸,手指因为激动而微微发抖,“先生,这故事里的人和事,莫非是您亲身经历过的?”
曹雪芹愣了一下,随即苦笑道:“你怎么会这么问?不过是虚构的故事罢了。”
青林没有说话,继续往下看。稿纸上写的是黛玉葬花的情节,字里行间满是悲伤。他突然想起上次在博物馆里看到的曹雪芹家世资料,曹家曾是江宁织造,显赫一时,后来家道中落,这不正和《红楼梦》里贾府的命运相似吗?
“先生,”青林抬起头,看着曹雪芹,“故事里的贾府,是不是就是您家的影子?宝玉、黛玉他们,是不是都有原型?”
曹雪芹沉默了,他拿起桌上的茶杯,抿了一口冷茶,眼神飘向院外的白杨树:“年轻时家里确实风光过,那时府里也有亭台楼阁,奇花异草,丫头们成群结队,和故事里的贾府倒有几分相似。”
青林心里一阵激动,他没想到自己竟然能亲耳听到曹雪芹讲述《红楼梦》背后的故事。他接着问道:“那宝玉的原型是谁?是不是您自己?”
曹雪芹笑了笑,笑容里带着几分苦涩:“宝玉那孩子,任性妄为,不务正业,倒有几分我年轻时的影子。只是我可比他惨多了,他还有贾府撑着,我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家道中落,亲人离散。”
青林看着他,心里五味杂陈。他知道曹雪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从富贵子弟沦为贫病交加的文人,这种巨大的落差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先生,您为什么要写这个故事?”青林问道。
“为了纪念吧,”曹雪芹的眼神变得温柔起来,“纪念那些逝去的人,那些美好的时光。虽然家道中落了,但那些人和事却一直记在我心里,我想把它们写下来,让后人知道,曾经有过这样一个繁华的时代,有过这样一群鲜活的人。”
青林点点头,他突然想起《红楼梦》里的一句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以前读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作者很可怜,现在亲耳听到曹雪芹的讲述,才真正明白其中的深意。
接下来的几天,青林一直待在曹雪芹的院里。他帮着曹雪芹劈柴、挑水,曹雪芹则继续写《红楼梦》。青林常常坐在一旁,看着曹雪芹写作,有时候会忍不住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有一次,曹雪芹写到宝玉挨打,迟迟没有下笔。青林知道这段情节很重要,便忍不住说道:“先生,我觉得宝玉挨打这段,不仅要写出贾政的愤怒,还要写出宝玉的委屈和反抗,这样人物才更鲜活。”
曹雪芹愣了一下,随即眼前一亮:“你说得有道理。我之前总想着突出贾政的严厉,却忽略了宝玉的内心。”他拿起笔,很快就写完了这段情节,写完后还特意读给青林听,问他的意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