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的靴底在第十一块龟裂的戈壁石上打滑时,战术头盔的警报系统发出了刺耳的嘶鸣。
空气含氧量18.7%,紫外线辐射强度突破安全阈值,这组数据与数据库中“唐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河西节度使治所”的环境参数完全吻合——但他明明记得,自己60分钟前还在2247年的敦煌莫高窟数字修复中心,指尖刚触碰到那幅《哥舒翰纪功碑》的残拓。
拓片的墨痕深处,藏着用西域粟特文改写的星图坐标。
当他用光谱仪扫描“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的题刻时,整座修复室突然被卷入沙暴般的红光,再睁眼时,防护服的外置装甲已蒙满赭红色的沙尘,通讯器屏幕上跳动着一行猩红坐标:N40°20',E96°40',时间锚点锁定天宝十四载。
“踏白山,碎贺兰山!”
雄浑的吼声从沙丘后传来,字句间裹着砂砾的质感,像重锤砸在青铜鼎上。
青林拨开半人高的骆驼刺,看见一支骑兵正在戈壁上演练。
为首的将领身披明光铠,铠甲在残阳下泛着冷铁的幽光,他手中的长槊划出的轨迹在空气中留下淡蓝色的残影,与拓片上的星图坐标有着相同的螺旋结构。
将领勒住马,兜鍪下露出一张棱角分明的脸。
他的鼻梁高挺,眼窝深陷,显然有着胡人血统,而瞳孔在逆光下折射出虹彩,像含着两滴凝固的沙暴。
最让青林心惊的是,对方的目光穿透狂奔的战马与扬起的沙尘,精准地落在他身上,仿佛早已察觉这片戈壁上多了个异类。
“来者何人?”将领的声音不高,却让奔马的蹄声都短暂停滞,马队掀起的沙尘在他身前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他的槊尖斜指地面,沙粒在槊身周围盘旋,竟组成了微型的北斗七星图案。
青林喉头发紧。他接受过应对时空异常的紧急培训,却没料到会直面哥舒翰。史料记载他“骁勇有谋,善用兵”,此刻看来,文字远不及亲眼所见的震撼——尤其是对方铠甲上的钉甲,在阳光下流转的光泽绝非凡铁,更像是某种合金材质。
“晚辈青林,自……海西而来。”他艰难地吐出几个字,注意到对方的战马笼头上镶嵌着块黑色晶石,晶石的纹路在运动中投射出复杂的光影,与通讯器显示的星轨有着相同的拓扑结构。
哥舒翰突然调转马头,长槊在手中转了个圈,槊尖挑起的沙尘在空中凝结成“瀚海”二字。“海西?是大食的骑兵,还是波斯的商队?”他的笑声带着金属质感,“某在葱岭以西见过穿铁皮衣裳的吐蕃斥候,却没见过你这般连脸都藏在铁壳子里的。”
青林的便携式分析仪突然发出蜂鸣。检测显示,哥舒翰的长槊含有3%的铱元素,这在自然界中绝不可能存在,而铠甲的金属晶格呈现出规则的六边形——这是典型的星际锻造工艺。他突然明白,《旧唐书》记载的“翰善使枪,追奔逐北,所向披靡”,或许另有深意。
“将军的槊……非凡物。”青林冒险开启了防护服的外部投影,将长槊的三维模型与猎户座星图重叠。模型中,槊杆的长度对应星系直径,槊尖的弧度吻合行星轨道,连钉甲的数量都与恒星的分布规律一致。
哥舒翰的瞳孔微微收缩,却没有丝毫讶异,反而用槊尖指向投影中的猎户座腰带:“你说的是‘天矛’吧?”他勒马走向营地,长槊拖在沙地上,留下的轨迹自动生成星图坐标,“此槊是某在怛罗斯之战的战场上捡到的,当时它插在块会发光的黑石里,槊身刻着你说的‘星图’。”
青林的脊背泛起寒意。营地中央的高台上,果然立着块丈许高的黑石,石面布满蜂窝状的孔洞,每个孔洞里都泛着幽蓝的光。当哥舒翰用长槊敲击黑石时,孔洞的光芒突然变亮,在天幕上投射出完整的星图——那是银河系旋臂的实时动态图,而图中闪烁的红点,正是他穿越而来的坐标。
“十年前,某还是河西节度副使。”哥舒翰坐在帅帐的地毯上,亲兵递上的葡萄酒在夜光杯中泛着红光,“那晚在怛罗斯,天上掉下来个火球,砸出三里宽的坑。坑底就躺着这黑石与长槊,槊身上的星图会随季节变化,某按图索骥,总能提前知道吐蕃的进军路线。”
青林突然理解了哥舒翰“料敌如神”的秘密。所谓“兵法”,不过是外星文明的星轨预测系统;所谓“骁勇”,实则是合金铠甲赋予的超常体能。而那块黑石,分明是台星际雷达。
接下来的七日,青林跟着哥舒翰参与军务。他发现这位大唐名将的“谋略”远不止史书所载的“据险而守”。在黑石的光芒中,哥舒翰能精准预测沙尘暴的路径,误差不超过三里;他训练的骑兵阵列,与星图中的恒星分布完全一致,能在冲锋时形成能量屏障;甚至连粮草的运输路线,都严格遵循着行星的公转周期,最大限度利用地磁场的引力加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