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的靴底碾碎第七块燧石时,星尘锚的警报声终于穿透了颞骨神经接口。全息投影在视网膜上炸开刺目的红光,显示时空坐标锁定在北纬39°,东经115°,时间误差却跳出了令人诧异的数值——公元前2697年。
"能量储备7%。"机械音带着电流杂音,他下意识按住后腰的合金匣子。在猎户座旋臂进行时空跳跃实验时,反物质引擎的骤变将他抛向了这个连碳-14测年法都显得奢侈的年代。作战服的自适应系统正疯狂报警,外部温度骤降至零下五度,而空气中弥漫的甲烷浓度已经超出了呼吸过滤器的处理极限。
远处传来奇怪的声响,像某种巨型机械运转时的轰鸣。青林启动光学隐形,匍匐在结霜的草丛里。透过冰晶折射的微光,他看见地平线上矗立着一座用青铜与原木搭建的巨塔,塔顶悬浮着一个直径约十米的圆盘,盘沿镶嵌着七枚发光的玉石,正随着某种规律缓缓转动。
更令人震惊的是塔下的装置——一辆由四匹马拉动的战车,车箱上方立着一个青铜人像,无论马车如何转向,人像的手臂始终指向南方。当战车碾过冻土时,车轮辐条与地面的接触点会迸发淡蓝色的火花,在雪地上留下一串奇异的符号。
"那是什么?"青林的实时翻译系统突然启动,捕捉到了附近洞穴里传来的对话。那是一种音节短促的古老语言,经过神经网络的快速比对,被转化成断断续续的字幕:"轩辕氏说...定南车...能辨四方..."
轩辕氏。青林的呼吸骤然停滞。历史数据库里只有寥寥数语的记载——黄帝,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传说中发明了舟车、音律、医药的远古圣王。但眼前这台不需要磁力驱动就能定向的机械装置,其技术原理已经超越了他对新石器时代的全部认知。
他悄悄靠近战车,生物扫描仪穿透了青铜外壳,在视网膜上构建出三维模型:车箱内部藏着一组嵌套的齿轮,每个齿牙都刻着细密的凹槽,当车轮转动时,齿轮通过某种差速机构带动人像旋转,其误差角度不超过0.5度。更诡异的是齿轮轴心上镶嵌的黑色晶体,在扫描仪上呈现出稳定的量子纠缠态。
"这是...天然磁石?"青林放大图像,发现晶体内部的原子排列呈现出完美的六边形结构,比联邦实验室合成的超导材料纯度还要高。
"你是谁?"一个低沉的声音突然在身后响起。青林猛地转身,看见一个身着兽皮长袍的男子站在雪地里,身高近两米,腰间挂着一柄玉钺,钺刃反射的寒光里,能看见他瞳孔中跳动的火焰。男子的额头刻着日月形的纹身,在寒风中竟散发着微弱的荧光。
光学隐形在对方的注视下像水波般褪去。青林的作战服自动切换成与兽皮相近的棕褐色,却依然掩盖不住合金部件的金属光泽。男子的目光落在他后腰的星尘锚上,眉头微蹙:"你身上有'天石'的气息。"
青林快速分析着对方的生物特征:心率52次/分钟,肌肉密度远超现代运动员,体内蕴含着某种尚未被归类的能量场。"晚辈青林,自远方来。"他决定用最稳妥的说法,"闻轩辕先生制神器,特来拜见。"
男子——毫无疑问就是黄帝——突然笑了,笑声震落了枝头的积雪:"远方?是比昆仑之墟更远的地方吗?"他转身走向那座青铜巨塔,"既然来了,就看看我的'观天镜'吧。"
塔顶的圆盘原来并非装饰,而是一面打磨光滑的巨大铜镜,镜面反射着稀薄的阳光,在塔基的石壁上投射出清晰的星图。黄帝转动圆盘侧面的把手,星图随之移动,当斗柄指向某颗亮星时,他突然停下:"三日后,月掩毕宿,必有大雨。"
青林调出星尘锚记录的天文数据,瞳孔骤然收缩——根据计算,三天后的21时17分,月球确实会运行到毕宿五前方,形成掩星现象,而这一区域在此时节的掩星往往伴随强降水。
"这面镜子能看透云层?"他忍不住问道。铜镜的反射率虽然惊人,但在科技层面仍属于光学仪器,不可能具备气象预测功能。
黄帝抚摸着铜镜边缘的纹路,那是用陨铁镶嵌的复杂图案:"镜能照形,亦能照气。"他指向镜面,青林这才发现镜中不仅有星图,还有流动的彩色光带,"这是天地之气的运行轨迹,月掩毕宿,则湿气盛,故雨。"
生物扫描仪突然发出急促的警报。镜面上的光带在仪器中呈现出能量波的形态,其频率与地球磁场的波动完全同步。更诡异的是,当黄帝的手指触碰镜面时,光带会随着他的动作改变流向,仿佛被某种意志操控。
"您是说...这面镜子能感知地球的磁场变化?"青林的声音有些颤抖。地球磁场的细微波动确实与气象变化相关,但将这种关联转化为精确的预测,需要庞大的数据库和复杂的算法支持。
黄帝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带着他走进塔内。塔心矗立着一根直径约一米的青铜柱,柱身上刻满了螺旋状的纹路,底部连接着七根铜管,分别通向不同方向的地下。"这是'地脉管'。"黄帝指着其中一根铜管,里面正缓缓流淌着银白色的液体,"取首山之铜,铸为管,下接黄泉之水,上通天气。"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