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侍从冒雨离去的背影,青林忍不住问:“先生真能解梦?”
周公放下笔,窗外的雷声恰好滚过:“梦乃人心之所向。百姓梦丰衣足食,诸侯梦疆土安稳,王梦天下太平。解铃还须系铃人,所谓解梦,不过是找出症结,解民之忧罢了。”他忽然看向青林,“汝来自的未来,人还会做梦吗?”
青林想起未来都市里的人们,在虚拟现实中追逐着数据与名利,很少再有这样关乎天下的梦。他打开量子记录仪,调出一段存储的影像:那是21世纪的北京故宫,太和殿前的广场上,来自世界各地的人正仰望着琉璃瓦顶。
“会的,”他轻声说,“他们会梦见先生当年筑的城,梦见您定的礼,梦见一个延续了三千年的文明。”
周公凝视着那片流动的光影,久久没有说话。雨水打在窗棂上,发出密集的声响,像极了无数人在历史长河中前行的脚步声。
周成王亲政那天,洛邑举行了盛大的典礼。青林站在观礼台的角落,看着周公将象征王权的玉玺交给已经长成少年的成王。当礼乐响起时,他注意到周公的鬓角已染上霜白。
典礼结束后,周公邀青林登上新建的灵台。这座高十丈的台子是用来观测天象的,此刻上面摆放着青铜制的测影仪,刻度精准得让青林惊讶。
“吾观天象,见紫微垣有客星来访,”周公望着西方的夜空,“如今客星将归,是吗?”
青林心中一震。他的量子记录仪最近频繁发出警报,显示时空锚点正在松动,看来确实到了该离开的时候。他从怀中取出一片存储芯片,里面是他记录的所有关于西周的资料。
“晚辈有一物相赠,”他将芯片放在周公掌心,“这里面有未来人对先生的记载——您制定的礼乐,影响了后世三千年。”
周公看着那片闪烁着微光的薄片,并不惊讶,只是轻轻合拢手掌:“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吾所求者,不过是让周室的子民能安居乐业罢了。”他转身望向城中的万家灯火,“汝回去后,若见后人因礼仪纷争,可告诉他们:礼的本意,是敬人;乐的本意,是和人。”
青林还想说些什么,身体却突然变得透明。他看见周公向他拱手作别,身影在夕阳中显得格外挺拔。灵台的风卷起他的衣袂,带着青铜与草木的气息,那是属于西周的味道。
再次睁眼时,青林躺在实验室的修复舱里。同事们围在外面,脸上写满惊喜。他挣扎着坐起,发现手腕上多了一道浅浅的印记,像极了西周礼器上的回纹。
“你失踪了整整2天,”助手递过一份报告,“粒子对撞机的日志显示,你进入了公元前1043年的时空泡。”
青林打开个人终端,发现那段关于西周的记录完好无损。但当他想调取周公接过芯片的影像时,却只看到一片空白。他忽然明白,有些东西是无法被记录的——比如周公凝视未来时的眼神,比如雨夜里那份关于民心的解读,比如灵台之上,那个政治家对天下的温柔。
多年后,青林成为了着名的历史学家。他写的《西周礼乐考》引起了轰动,书中对分封制的运作细节、礼乐制度的原始形态的描述,精准得仿佛作者亲身经历过。有人质疑他的研究方法,认为其中包含太多“想象”。
每当这时,青林都会想起周公的话。他会拿出那片空白的存储芯片,告诉质疑者:历史不仅存在于文字与器物中,更存在于那些为了理想而努力的人的心中。
在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有外国学者问他:“中国为何能成为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文明?”
青林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播放了一段音频——那是他在洛邑的篝火旁录下的歌谣。粗糙的歌声里,百姓们唱着对丰收的期盼,对和平的向往。
“因为三千年前,就有人为这个文明种下了‘敬天爱人’的种子,”他看着台下各国的学者,“他叫姬旦,后世称他为周公。他教会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时代如何变迁,对人的尊重,对和平的追求,永远是文明的根基。”
会议结束后,青林收到一封来自考古研究所的邮件,附件是一张刚出土的西周竹简照片。上面刻着一段奇怪的文字,翻译过来是:“天外来客,赠我启明,光照后世,永沐太平。”
青林站在窗前,望着城市的万家灯火。那些灯光与三千年前洛邑的火光重叠在一起,在夜色中连成一片温暖的星河。他知道,自己带回的不仅是历史记录,更是一种信念——那种相信人类可以通过智慧与德行,创造出长久和平的信念。
而这一切,都始于那个在洛邑的雨夜里,认真倾听百姓心声的政治家。始于那个告诉世人“礼敬人,乐和人”的思想家。始于那个被后世永远铭记的名字——周公。
喜欢未来星空记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未来星空记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