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莹玉突然指着舷窗外的星空大笑:“快看!老张头把拂尘扔出去了!”只见一道银丝划破黑暗,在星海里画出蜿蜒的轨迹,像极了徐福在芝罘岛梦见的航线。
突然天空一声炸雷,重八,三丰,彭莹玉,不见了,或许是因为穿越的时间长了,重八,三丰,莹玉还没完成所在朝代的任务,又被时空召唤回元末明初去了。只剩下青林了。
云蒸霞蔚处的异客
琅琊台的海风带着咸涩的腥气,卷动着徐福宽大的袍袖。
他站在楼船最高处,望着远处被云雾终年笼罩的岛屿轮廓,那是传说中的蓬莱。
身后,五千童男童女的窃窃私语被海浪声吞没,唯有船头那面象征着大秦威仪的玄鸟旗,在风中猎猎作响。
“仙山就在眼前了。”徐福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枚青铜罗盘——这并非寻常的指南工具,盘面刻着的星图远超当世认知,边缘镶嵌的几块不规则晶体,在阳光下折射出幽蓝的光。三天前,当他的船队被突如其来的漩涡卷入时,正是这罗盘发出了灼热的温度,将他们引向这片海域。
登陆的过程比想象中顺利。沙滩并非细软的沙粒,而是由一种半透明的白色物质构成,踩上去带着奇异的弹性。
远处的山林郁郁葱葱,却生长着从未在《山海经》中见过的植物:树干呈现出金属般的银灰色,叶片是六边形的,边缘泛着淡淡的荧光,偶尔有类似蝴蝶的生物飞过,翅膀展开时竟会留下一串闪烁的光点。
“先生,这里……真的是蓬莱吗?”一个名叫小达的少年童男忍不住问。他约莫十五六岁,眼神里没有同龄人的胆怯,反而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出发前,他是咸阳城外一名猎户的儿子,因识得几种草药被徐福选中。
徐福没有回答,只是示意队伍跟上。他手中的罗盘正微微震动,指针指向山林深处。按照古籍记载,蓬莱仙山应有琼楼玉宇,仙人驾云而行,但眼前的景象,更像是一片未经开垦的蛮荒之地,却又处处透着诡异的“秩序”——比如那些植物的排列,隐约遵循着某种几何规律。
深入山林约三里后,他们发现了第一个“异常”。一片空地上,矗立着几块高达数十丈的巨石,石头表面光滑如镜,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既不是甲骨文,也不是金文,更像是某种流动的线条。
当夕阳的光线照射在巨石上时,那些符号竟开始发光,在地面上投射出复杂的图案,像是一幅星图,又像是某种机械的蓝图。
“这是……神迹?”队伍里有人喃喃自语,声音带着敬畏。
徐福却皱起了眉头。他凑近巨石,指尖轻触那些符号,冰凉的触感传来,同时,脑中竟闪过一些破碎的画面:旋转的星系、流淌的能量、还有一种无法描述的“嗡鸣”。他猛地后退一步,发现那青铜罗盘的光芒变得愈发强烈,盘面上的星图正在缓慢转动,与巨石投射出的图案隐隐呼应。
就在这时,青林突然指向巨石后方:“先生,您看那里!”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巨石后面,竟躺着一个人。不,准确地说,是一个穿着破烂道袍的老者,须发皆白,身上沾满了泥土,像是昏迷了过去。
更让人惊讶的是,他身边还散落着一些奇怪的物件:一个用不知名金属打造的圆筒,一个表面布满按钮的方形盒子,还有几枚与徐福罗盘上相似的晶体。
徐福上前探查,发现老者还有气息,只是脉搏微弱。他让人将老者抬到阴凉处,青林熟练地从行囊里取出草药,捣碎后敷在老者额头。
半个时辰后,老者缓缓睁开了眼睛,眼神浑浊,先是茫然地打量着四周,当看到徐福手中的罗盘时,突然瞳孔骤缩,挣扎着想要坐起来:“这……这东西怎么会在你手上?”
他的声音嘶哑干涩,说的却是标准的中原官话,只是口音有些怪异。
“阁下是谁?为何会在此地?”徐福沉声问道。
老者咳了几声,目光在徐福和青林身上扫过,又看了看周围的环境,长叹一声:“没想到……竟还有后来者。
我名飞熊,本是……唉,说来话长。”
飞熊?徐福心中一动。这个名字似乎有些耳熟,却又想不起在哪里听过。他示意飞熊继续说下去。
“我来自……很远的地方,”
喘息着,指了指那些巨石,“这里不是蓬莱,至少不是你们想象中的仙山。这些石头,是‘门’。”
“门?”青林追问,“通往哪里的门?”
飞熊苦笑一声,眼神复杂地看向天空:“通往……不属于这里的世界。或者说,是‘他们’留下的坐标。”
“他们是谁?”
“那些留下这些石头的存在,”飞熊的声音压低了些,“他们不是神,也不是仙。
他们是……‘访客’。很久很久以前,他们来到这里,建造了这些东西,然后又离开了。留下的,只有这些‘门’,还有……守护它们的‘东西’。”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