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厅里只剩下笔尖的沙沙声与挂钟的滴答声交织。
秦渊放下手机,脸上那招牌的“春风化雨”式微笑重新浮现。他踱到刘佳琪身边。小姑娘正对着物理题抓耳挠腮,小脸皱成一团——题目要求计算用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提升600N重物时的拉力F(忽略摩擦和动滑轮重)。
“卡壳了?”秦渊声音温和,俯身点了点示意图中的“动滑轮”和“定滑轮”,“来,哥给你‘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下。”
他变戏法般从卧室拿出一个小巧的滑轮组模型。
天知道他卧室里为什么会有这个...
一边组装,一边用近乎哄幼儿园小朋友的语气:“看这里,红的是定滑轮,它就是个懒骨头,光转圈不干活,只改变方向不省力。蓝的是动滑轮,可是个勤快小伙子,跟着重物一起动,能省一半力气哦!”
刘佳琪盯着晃悠的滑轮和小砝码,听着这幼稚的比喻,脸腾地涨红,智商仿佛被按在地上摩擦,憋了半天才挤出:“我...我知道原理,但问的是拉力F。”
“原理懂了,题就对啦!”秦渊笑眯眯地,笔尖在草稿纸上画出一个大大的受力分析图,“动滑轮这儿,绳子有几股拉着它?两股!所以每股绳子分担多少力?600N除以2,300N!那这个F,是不是就是300N?简单吧?” 他刻意把“简单吧”三个字拖得又慢又长。
刘佳琪瞪着纸上刺眼的“300N”,再对上秦渊那“看,多简单”的表情,一股邪火闷在胸口,却不敢发作,只能咬着后槽牙,在答案处狠狠写下“300N”,笔尖几乎戳破纸页,仿佛写下的不是答案,是被碾碎的尊严。
秦渊满意颔首,“这就对了嘛!滑轮组,玩得转,省力一半看得见!”他甚至哼起自编的顺口溜,悠哉地转向沙发另一侧。
那里,林妙妙和邓小琪正对着摊开的数学试卷瑟瑟发抖。秦渊的目光精准锁定了林妙妙卷子上那道画着奶茶杯的立体几何题:
某网红奶茶杯为正四棱台形状,上底面边长8cm,下底面边长12cm,高15cm。求该奶茶杯的侧面积和体积(精确到0.1)。
“妙妙,小琪,看来被这‘奶茶杯’难住了?”秦渊语气依旧温和,眼神却闪烁着“终于轮到你们了”的光芒。他拖过椅子,大马金刀地坐下,宛如开坛讲法的大师。
“文科生嘛,空间想象力稍微...嗯...需要加强那么一点点,”他拇指食指比划着那条“深不见底”的缝隙,“别怕,哥让你们‘身临其境’!”
他起身走进厨房。
几秒钟后,拿着一个上下底大小明显不同的塑料收纳盒。
“喏,”盒子往茶几上一墩,发出闷响,“这就是你们的‘奶茶杯’!正四棱台!上小下大!”
他敲着盒子边缘:“求侧面积?想象把侧面这四个梯形剥下来铺平!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斜高是多少?套公式 `S=(上底+下底)×斜高÷2`,再乘以4!来,妙妙,量量?”卷尺塞到林妙妙手里。
林妙妙拿着卷尺,视线在实物的“奶茶杯”和卷子上抽象的图形间来回切换,脑子像塞满乱麻。她颤抖着手量了上底(约8cm)、下底(约12cm)斜高?
斜高在哪?她茫然抬头。
秦渊叹气,一副“朽木不可雕”的表情,“侧面梯形的高,就是棱台的斜高,看这里。”他笔走龙蛇,在草稿纸上飞快勾勒出侧面梯形的示意图,标上尺寸,笔尖狠狠戳向那条斜高线。
“勾股定理!想象从棱台侧面中间切开,截面是等腰梯形。梯形的高是棱台的高(15cm),斜高就是梯形的腰长!懂了吗?” 他指向示意图中的关键部分。
林妙妙看着纸上跳跃的线条符号,眼神更加涣散。邓小琪死死盯着塑料盒,努力在实物与概念间建立联系。
“还不明白?”秦渊挑眉,笑容染上“核善”,“行,咱们换个体积。公式 `V=1/3 × h × (S上 + S下 + √(S上×S下))` 总该记得吧?S上、S下是正方形面积,边长已知,好算吧?h=15cm。根号下的算出来。计算器会用吧?精确到0.1,别错哦。” 计算器被轻飘飘推到两人面前,潜台词呼之欲出。
林妙妙和邓小琪盯着那复杂的公式和冰冷的计算器,指尖悬在半空,感觉理解斜高的绝望瞬间被计算恐惧取代。
“啧...”一声拖长了尾音、饱含“孺子不可教”意味的叹息响起。秦渊双臂环抱,目光如手术刀般扫过两张写满茫然与痛苦的小脸,精准扎下致命一刀:“你们这不是不会,是上课压根儿把脑子忘家里,完全没听讲吧?”
空气骤然凝固。
两人身体瞬间僵直,血色“唰”地从脸上褪尽,只剩下被当众扒光的窘迫和羞愤。
大实话如冰锥刺骨——
秦老师,人艰不拆啊!求您做个人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