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名“星界开拓者”的降临,如同向一潭死水中投入了一块烧红的烙铁,让原本死气沉沉的废弃船坞瞬间“沸腾”起来。
这些来自地球的玩家,操控着经过陈默魔改的工程机器人躯体,对这片真实不虚的异星环境表现出了惊人的适应力和……破坏力(或者说创造力?)。
“兄弟们!这面墙的金属纯度好像不错!拆了拆了!”
“这边有个废弃的能源管道接口,好像还能用?谁来搭把手接上?”
“我靠!这地上闪亮亮的碎片是啥?能捡吗?系统提示是【未知矿物碎片】?”
“谁有扳手?借我用用!我感觉我能把这个操作台修好!”
“有没有生活玩家?这边好像可以规划成种植区?虽然现在啥也种不了……”
频道里(陈默利用“篝火”协议核心构建的临时通讯网络)充斥着玩家们大呼小叫的交流声。他们严格遵循着地球网络游戏的逻辑:所见之处皆可互动,所有物品皆可采集,所有设施皆可尝试修复或拆解。
陈默在一旁看得心惊肉跳,生怕哪个愣头青把刚修好的能源接口给玩炸了,或者拆了某根承重结构导致船坞塌方。他不得不分出一部分精力,通过“篝火”协议核心,发布一些基础的“引导任务”和“安全规范”,比如:
【引导任务:熟悉环境。巡视船坞A区,标记出三处结构脆弱点。奖励:10贡献点。】
【引导任务:资源收集。收集【标准金属废料】x50单位。奖励:20贡献点。】
【系统警告:禁止拆解标记为绿色的能源及结构部件!违者扣除贡献点!】
【系统提示:发现【未知矿物碎片】,可提交至临时分析站(未建设)进行鉴定。】
在贡献点的驱动和系统规则的约束下,玩家们总算没有闹出太大的乱子,反而展现出了极高的效率。大量散落的金属废料、线缆、还能用的零件被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船坞内部的结构被详细扫描记录;一些简单的清理和加固工作也在玩家们“玩”一样的过程中快速完成。
陈默看着系统日志里不断刷新的【获得标准金属废料x3】、【发现隐蔽线路故障x1】等提示,以及那缓慢但持续增长的基地基础数据,内心充满了老农看到庄稼茁壮成长的欣慰感。
“果然,人多力量大……尤其是当这些人把劳动当成‘游戏玩法’的时候。”陈默感慨。这比他一个人吭哧吭哧用精神力慢慢搞,效率高了何止十倍!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
最大的问题,依旧是能量和资源,或者说,是星晶。
玩家们的“上线”(意识投射和维持)需要消耗“篝火”协议核心的能量;工程机器人的运转和维修需要能量和材料;基地的防御设施、功能建筑的建设更需要海量的资源。陈默之前积攒的那点星晶和信用额度,在采购了基础机器人和材料后已经见底,光是维持这五十名玩家在线和基地基础能耗,就在持续消耗着他之前净化和完成任务积攒的能量储备。
“源初之种”的被动回能和玩家们提供的微量信仰之力,对于如此规模的能量支出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
他必须尽快找到稳定获取星晶的渠道,或者能够大量转化为基础资源的途径。
单纯的净化委托来钱虽快,但不稳定,而且过于引人注目。他需要更可持续、更隐蔽的“创收”方式。
他的目光,投向了玩家们正在热火朝天收集的那些“垃圾”上。
这些在星环底层随处可见的金属废料、废弃零件,经过筛选、熔炼、重新塑形,是否可以变成有用的东西?甚至……可以用来跟其他底层势力交换资源?
他想起了老约翰的废料站,以及码头区那些挣扎求生的拾荒者和小作坊。他们或许缺乏高端技术,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垃圾”变废为宝,一定有他们的门路。
“或许……可以建立一个内部的‘贡献点-资源’循环体系?”一个念头在陈默脑中形成,“玩家通过劳动(收集资源、建设基地)获得贡献点,贡献点可以在我这里兑换‘游戏内’的奖励(比如更好的‘皮肤’、更高级的‘工具模组’、或者未来可能解锁的‘技能’)。而我,则将这些收集来的现实资源,通过老约翰这样的渠道,转化为星晶或其他有用的物资,用来维持基地运转和提升自身。”
这简直就是一个完美的闭环!用虚拟的贡献点驱动玩家在现实宇宙为他创造真实的价值!
他立刻开始着手设计这个“经济系统”。同时,他也决定主动出击,去接触一下码头区更广泛的底层生态,寻找合作和交易的机会。
他将基地的日常管理和引导任务暂时交给了“篝火”协议核心的辅助AI(基于系统逻辑和他设定的规则运行),自己则再次披上侦察机马甲,离开了船坞,前往老约翰的废料站。
路上,他明显感觉到了一些异样。一些隐藏在暗处的目光,比之前更加肆无忌惮地在他身上扫过,带着审视、贪婪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等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