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三章 新的合作,相似的行业(刻意避开)
林未晚在新公司接手的第三个项目,是城郊的文创园改造。签合同那天她特意提前半小时到会议室,却在推开玻璃门时,指尖猛地顿在门把手上——投影幕布上滚动播放的合作方资料里,“城筑设计”四个字像颗突然炸开的火星,烫得她眼眶发紧。
她记得这个名字。去年在原公司时,顾时砚提过好几次,说城筑的创始人是他大学时的导师,团队风格务实又有温度,是他最想合作的同行。那时候她还趴在他办公桌前改图,咬着笔杆笑他“追星追到行业里”,他当时正低头校对数据,闻言抬头看她,眼里的光比桌上的台灯还暖:“等以后我们做项目,就找他们合作,让你也看看我导师的厉害。”
“林工?怎么不进来?”甲方代表的声音从会议室里传来,林未晚回过神,指尖悄悄攥了攥西装袖口,把那点猝不及防的慌乱压下去,笑着走进去:“抱歉,刚才看资料太入神了。”
她刻意坐在离投影幕布最远的位置,可视线还是忍不住往合作方团队名单上瞟。没有顾时砚的名字,也没有他团队里那些熟悉的姓氏,她轻轻舒了口气,却又莫名觉得心里空落落的,像小时候弄丢了最喜欢的发卡,既松了口气又有点怅然。
项目启动会开了两个小时,城筑那边派来的负责人是个姓周的女士,说话干脆利落,PPT里的设计理念却带着熟悉的细腻——比如在文创园的连廊下预留了可移动花箱的位置,理由是“阴天时能让行人多看到点颜色”;比如在旧厂房改造时特意保留了屋顶的木梁,说“老木头有温度,能留住点时光的痕迹”。
林未晚握着笔的手微微顿住,钢笔尖在笔记本上洇出一小团墨。这些细节,和顾时砚以前总挂在嘴边的“设计要懂人心”,像极了。她想起以前他们一起做老城改造项目,顾时砚为了保留巷口那棵老槐树,硬生生改了三次施工图纸,当时甲方嫌麻烦,他却固执地说:“这棵树是街坊们夏天乘凉的地方,砍了,老巷子就没魂了。”
“林工对我们的初步方案有什么意见吗?”周女士突然看向她,林未晚猛地回神,脸上有些发烫,连忙掩饰着翻了翻笔记本:“方案很完整,尤其是花箱和木梁的设计,很贴合文创园‘留住烟火气’的定位。”
周女士笑了笑:“这两个点子其实是我们团队一个年轻人提的,说以前做项目时,搭档总强调设计要‘接地气’,时间长了,我们也受了影响。”
林未晚的心跳漏了一拍,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笔记本的边缘。她想问那个年轻人是谁,想问他是不是也喜欢在图纸右下角留标记,想问他会不会在加班时给同事的保温杯里加蜂蜜,可话到嘴边,终究还是咽了回去。
散会时已近黄昏,窗外的天染成了淡粉色。林未晚收拾东西时,周女士走过来递了张名片:“林工,以后项目对接多麻烦你,有什么问题随时联系。对了,我们老板说下次碰头可以约在园区附近的‘晚风咖啡馆’,说你可能会喜欢那里的环境。”
“晚风咖啡馆”四个字像根细针,轻轻扎了一下林未晚的心。那是她和顾时砚以前常去的地方,就在原公司楼下,靠窗的位置能看到街对面的老槐树。顾时砚总爱点一杯美式,再给她点一杯热可可,说“你胃不好,少喝冰的”。后来她调离原岗位那天,他们最后一次去那里,顾时砚坐在对面,手指反复摩挲着咖啡杯的杯壁,半天没说话,最后只说了句“以后照顾好自己”。
“谢谢周姐,”林未晚接过名片,指尖有些发颤,“不过下次碰头我可能没时间,公司最近项目比较多,我们线上沟通就好。”
周女士愣了愣,随即了然地点点头:“好,听你的。”
走出甲方公司大楼,晚风带着点凉意吹过来,林未晚裹了裹外套,脚步下意识地往地铁站的方向走。走了没几步,却发现自己竟然走到了“晚风咖啡馆”的路口——原来新公司离这里并不远,只是她以前刻意绕着走,从没注意过。
咖啡馆的灯已经亮了,暖黄色的光透过玻璃窗洒出来,落在门口的小盆栽上。林未晚站在街对面,看着靠窗的那个位置,空着。她想起以前每次来,顾时砚都会提前占好那个座位,等她来的时候,桌上已经放好了热可可,杯壁上还冒着热气。
她站了很久,直到手机响起来,是同事发来的消息,问她要不要一起吃晚饭。林未晚回过神,飞快地转身往地铁站走,像是在逃避什么。走到地铁站入口时,她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咖啡馆的灯光依旧温暖,只是再也没有那个等她的人了。
接下来的半个月,林未晚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项目里。她刻意避开所有线下对接,所有沟通都通过微信和邮件,周女士发来的方案里偶尔会提到“我们团队那位年轻人建议”,她也从不追问,只是默默把那些建议记下来,融入自己的设计里。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