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六章 方案评审,他的公事公办
方案评审会定在周五下午三点,会议室的百叶窗拉得笔直,阳光透过缝隙在桌面上投下明暗交错的条纹,像道无形的界限。
林未晚抱着城南公园的最终方案走进来,指尖在文件夹边缘反复摩挲。走到门口时,正撞见顾时砚从对面的电梯出来,他手里也拿着个黑色的文件夹,城西科技园区的方案封面在灯光下泛着冷光。
两人在门口顿住,距离不过半米,却像隔着条深不见底的河。
“林工。”顾时砚先开了口,声音比平时低了两度,带着刻意的疏离,“资料都带齐了?”
“嗯。”林未晚避开他的目光,侧身从他身边挤过去,肩膀不小心碰到他的胳膊,像触到块冰,迅速弹开。
会议室里已经坐了不少人,甲方代表坐在主位,陈总监挨着他们,看见两人进来,镜片后的目光顿了顿,随即笑着打圆场:“时砚、未晚来了?快坐,就等你们了。”
林未晚选了靠门的位置坐下,刚把方案放在桌上,就看见顾时砚在她斜对面的椅子上落座,中间隔着三排空位,刚好是目光不会交汇的距离。他放下文件夹时,林未晚瞥见封面上贴着张便签,是打印的项目编号,没有任何手写的痕迹——以前他总爱在封面上写点备忘,比如“第5页有修改”,字迹潦草却有力,是她一眼就能认出的标记。
评审会开始,先由顾时砚汇报城西科技园区的方案。他站起身时,椅子腿在地板上划出轻微的声响,在安静的会议室里格外清晰。
“城西项目总占地约12万平方米,容积率2.3,建筑密度控制在25%以下……”他的声音平稳得像机器播报,没有丝毫起伏,PPT上的图纸标注得一丝不苟,连线条粗细都严格按照规范来,找不到一点多余的痕迹。
林未晚低着头,假装翻方案,指尖却在纸页上划出浅浅的印子。她记得以前汇报方案时,顾时砚总会在关键数据后面加句“这个参数是和未晚一起核算的”,眼神会下意识地往她这边瞟,带着点不易察觉的依赖。可现在,他的汇报里没有“我们”,只有“我”,像在说一个和她毫无关系的项目。
PPT翻到景观设计页时,林未晚的呼吸猛地一滞——城西园区的中心水景,用的是她去年在溪谷山庄提过的“叠水+雾森”组合,当时她画了张草图给他,说“这样夏天会很凉快”,他笑着揉了揉她的头发,说“等有机会就用”。
现在机会来了,他用了,却在汇报里只字未提设计灵感来源,仿佛这只是他凭空想出来的方案。
“这个水景设计很有新意。”甲方代表点头称赞,“顾工对细节的把控很到位。”
“谢谢,主要考虑到夏季降温需求。”顾时砚的声音依旧平淡,抬手切换下一张PPT时,林未晚看见他的指尖在遥控器上微微发颤。
汇报持续了四十分钟,全程没有一句多余的话,没有一个不必要的眼神,严谨得像份冰冷的说明书。结束时,顾时砚合上笔记本,说了句“汇报完毕,请各位提意见”,便坐下了,脊背挺得笔直,像块紧绷的钢板。
轮到林未晚汇报时,她站起身,膝盖却莫名发软。打开城南公园的方案时,她发现自己的手在抖——方案里的儿童活动区,用的是顾时砚教她的圆角处理法,当时他握着她的手在图纸上画弧线,说“这样孩子不容易磕伤”。
“城南公园的设计以‘自然共生’为核心理念,保留现有乔木38株,新增灌木……”她努力模仿顾时砚的语气,让声音听起来平稳些,可说到植物配置时,还是忍不住停顿了——那些苗木的间距参数,是他去年在加班时,一笔一划教她算的,说“这个公式你记不住,我写在你笔记本第17页了”。
目光不受控制地往斜对面瞟,顾时砚正低头看着自己的方案,侧脸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冷硬,连以前总爱微微扬起的嘴角,此刻都抿成了条直线。
汇报到一半,甲方代表忽然打断她:“林工,这个儿童区的铺装材料,和城西园区用的是同一种吧?我记得顾工刚才提过。”
林未晚的心跳漏了一拍,指尖攥得发白:“是同一种防滑材料,主要考虑到安全性。”她刻意避开“顾工”两个字,像在绕开一块烫手的石头。
“你们俩倒是有默契。”甲方代表笑了,目光在两人之间转了圈,“以前合作过不少项目吧?”
“是。”林未晚的声音有些发紧,“以前……是搭档。”
“现在也可以多交流嘛。”陈总监接过话茬,笑着看向顾时砚,“时砚,你觉得未晚这个方案怎么样?提提意见。”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在顾时砚身上,空气仿佛凝固了。林未晚的手心沁出薄汗,握着激光笔的手指微微发颤——她知道他能看出方案里的漏洞,儿童区的排水坡度算错了0.5%,是她昨晚加班太急没检查出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