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几天,林默的生活仿佛被割裂成了两个平行的世界。
表面上,他依然是那个沉默寡言、埋首于故纸堆的档案员林默。准时上班,高效地完成那些繁琐的归档与整理工作,在同事偶尔投来的、掺杂着好奇与些许异样的目光中,保持着惯有的低调与距离。
但在他内心的世界里,一场无声的革命正在激烈地进行着。他像一个刚刚发现新大陆的探险家,又像一个初次接触精密仪器的学徒,小心翼翼地、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因果洞察”能力的边界与规则。
他发现了更多细节:
能量消耗与恢复: 持续使用能力,尤其是主动干预因果,会加速精神疲惫,严重时甚至会出现短暂的视线模糊和恶心感。而充足的睡眠和专注的休息,能有效恢复这种特殊的“精神力”。
信息的洪流: 完全放开视野,接收周围所有的因果线信息,会瞬间导致信息过载,大脑如同被塞入一团乱麻。他必须学会“聚焦”,像调节镜头焦距一样,只关注特定的目标或特定类型的因果线。
情绪的色彩: 他初步确认了不同颜色因果线的一些常见含义。白色通常代表中性或积极(如使用、连接、秩序);灰色代表消极、停滞或隐藏(如遗忘、疏忽、秘密);红色代表冲突、危险与强烈情绪;黑色则与毁灭、伤害直接相关。金色较为罕见,似乎与知识、传承或某种高阶能量有关。
干预的限度: 直接、凭空创造或抹除因果极其困难,几乎不可能。他的能力更倾向于“发现”已存在的因果关联,并对其进行“放大”、“削弱”或“引导”,通过一个微小的“撬动点”,引发链式反应,达成目标。
他进行着各种微小而谨慎的试验。在拥挤的公交车上,他通过观察人与人之间微妙的“空间占有”因果线,总能找到最不引人注意的站立位置,避免不必要的碰撞。在食堂打饭时,他能“看”出哪道菜即将售罄(连接菜品与窗口的因果线即将断裂),从而做出最优选择。他甚至尝试着,通过极其微弱地干预打印机内部几个零件运转的“故障概率”因果线,成功让隔壁办公室那台整天卡纸、噪音巨大的老古董机器,短暂地恢复了流畅——当然,这消耗了他小半天的精神,导致他下午工作时头痛欲裂。
能力在成长,控制力在增强,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更深沉的审慎。他越发明白,这双眼睛看到的,不仅是便利,更是责任与风险。肆意妄为地拨动因果之弦,谁也不知道会引来怎样的反噬。
这天下午,科室里气氛有些活跃。负责对外项目接洽的副主任王海,正唾沫横飞地向几个年轻同事吹嘘着他刚刚“搞定”的一个大项目。
“……不是我吹,对方那个李总,一开始架子大得很!要不是我动用了家里的关系,找到他顶头上司打了个招呼,这单子根本拿不下来!” 王海腆着微凸的肚子,手指敲着桌面,意气风发。他周围聚集着几个善于奉承的同事,包括赵强和张倩,不时发出附和的笑声和赞叹。
林默坐在自己的隔间里,埋头整理着文件,仿佛对那边的喧嚣充耳不闻。但他眼角的余光,以及那无需刻意开启也能感知到的、来自王海方向的因果线波动,却将一切都收入“眼”中。
他“看”到王海身上缠绕着几条代表“夸大”和“虚荣”的亮橙色丝线,正随着他的话语剧烈舞动。而连接着他与所谓“李总”和“顶头上司”的因果线,却并非他描述的那种紧密、有力的“人情关系”金线或灰线,而是几条极其微弱、几乎断裂的灰色细线,甚至其中一条还带着代表“疏远”和“不满”的暗色。
他在撒谎。
这个判断并非源于情绪好恶,而是基于对因果线“强度”与“性质”的客观观察。真实的、强有力的人际关联,其因果线必然是凝实而稳定的。而王海描述的这些关系,在因果层面上显得如此空洞和虚假。
林默本不打算理会。职场吹嘘,司空见惯,没必要戳穿。
然而,王海接下来的话,却让他皱起了眉头。
“所以说,这年头,能力是一方面,人脉是关键!” 王海声音提高了几分,目光有意无意地扫过办公室角落,落在了正安静工作的老科员周师傅身上。周师傅为人老实,技术过硬,但性格内向,不擅交际,前几天刚因为一个项目方案与王海有过争执。
“不像有些人,只会埋头死干活,一点人情世故都不懂,项目搞砸了,还得我们去擦屁股!” 王海语气中的指桑骂槐,连掩饰都懒得做。
周师傅的身体僵了一下,握着鼠标的手指紧了紧,脸上掠过一丝屈辱和无奈,但最终还是没有吭声,只是把头埋得更低了。
林默看到,连接着周师傅与王海的因果线上,瞬间染上了一层代表“委屈”和“愤怒”的暗红色。而王海身上那代表“打压”和“排挤”的黑色丝线,则明显粗壮了几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