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然,他们是要去趴秦乐家的窗户。
就算吃不到,也要凑近了闻闻味道。
但秦乐是什么人,大人们心知肚明——那可不是好惹的。
连那么厉害的贾家都被他收拾了两回。
谁还敢去招惹秦乐。
以前孩子往窗边跑没人管,但这次小孩刚靠近门,就被一把拽了回去。
紧接着屋里便传来竹条抽打的声音,夹杂着孩子的哭叫。
而秦乐这边,气氛却格外轻松愉快。
那些眼红的人越是馋嘴,他收获的灵气就越多——用美食刺激那些人,效果确实不错。
一顿饭的功夫,他就收到了三百多点灵气,实在痛快。
两人四菜配白饭,自然吃得心满意足。
刚放下碗,允儿就主动收拾起来,坚持要洗碗。
她乖巧得让人心疼,秦乐想帮忙却被拒绝,她说“没用的孩子会被丢掉”
,秦乐只好陪着她一起洗。
第二天秦乐照常早起做饭,饭后把允儿托给一位大妈照顾,便赶去上班。
他走后不久,前院的小叶子干完家务来找允儿玩。
两个孩子年纪相仿,又有着相似的苦命经历,很快就玩到了一处。
大妈见小叶子懂事,也就没有阻拦。
“小秦,你来得正好。”
秦乐刚踏进办公室,陈玲就叫住了他。
她拍拍手召集大家:“今天有任务。”
张大树和李建国立刻放下手中的事围了过来。
平时两人看着散漫,一有任务却总能马上进入状态。
“陈组,快说说啥任务?这几天闲得我发慌。”
“就是,我老丈人还问我啥时候下乡,他特地备了只鸡,就等山里的蘑菇呢。”
两人一脸兴奋。
这也难怪,出任务意味着能捎带些东西回家。
这年头城里日子难过,乡下更不容易。
厂里下乡采购时,村里人都盼着把山货卖出去换点粮票钱,自然会给采购员些好处。
以往陈玲总是很从容,光靠老张和老李就能完成定额。
但今天她的神色却格外严肃:“同志们,这次的任务不轻松。”
见她这样,大家立刻认真起来。
“陈组,到底什么情况?”
张大树率先问道。
陈玲语气平静:“你们应该都听说了,从下个月起,我们的粮食定量要减少。”
“听说了,”
李建国叹了口气,“这往后,不知道多少人要挨饿了。”
他家的情况还好,他和妻子都是六级办事员,口粮定量比普通工人高,父母又是老职工,也有定量配给。
即便减少一些,对他家影响并不大。
但秦淮茹那样的,本来就不够吃,再减少定量,无疑是雪上加霜,挨饿是免不了的。
“这事和我们采购有什么关系?”
张大树不解。
减的是普通居民定量,难道工厂也会受影响?
陈玲解释道:“昨晚开会说,今年粮食歉收,很多地方受灾,所以工厂的配给也要减,去支援灾区。
这是上面的政策,我们必须响应。”
“可厂里上万人也要吃饭,所以厂领导给我们组的任务是,之后每星期至少要收三千斤粮食,粗粮、细粮、干货都算,只要是能吃的都行!”
张大树和李建国一听,立刻愁眉苦脸:“每星期三千斤?这怎么可能完成!”
张大树是老采购,对周边村子的产量很清楚。
别说每周三千斤,这周的任务能不能完成都难说。
李建国也着急:“张哥说得对,响应号召的不止我们一个厂,布厂、糖厂人也不少。
陈组,咱们得赶快出发,别被人抢先,这周任务就悬了!”
陈玲苦笑:“你说得对,我们确实不是第一个知道的。”
“好了,我就说两点:一、不准强买,老百姓不卖绝不能强迫,违者严惩!二、不准恶意抬价,厂里经费是固定的,抬价对其他厂不公平,我们也完不成任务!”
“就这些,大家准备一下,马上出发!”
任务重,很久没下乡的陈玲也决定亲自出马。
对采购组来说,这是一场硬仗。
这个年代条件艰苦,采购组也没有专车,好在每人都有自行车,一行人骑车下乡。
为抢在别人前面,秦乐四人全力赶路。
到了岔路口,陈玲安排任务:“老张去槐树沟,老李去张家坳,小秦跟我。”
秦乐第一次下乡采购,陈玲亲自带他。
“明白。”
槐树沟是张大树常去的点,和村民熟,容易收到粮食。
李建国去张家坳也是同样的考虑。
陈玲很久没出来采购,对这边不熟,两人反而不着急,就近找了个村子。
到了村里先找大队,大队书记说,之前糖厂的人已经来过了。
他们村粮食不多,靠近城市,没山没水,连干货也没有。
几个老乡藏的两斤小鱼干,也被糖厂的人收走了。
陈玲带着秦乐一连走了好几个村子,结果一无所获。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