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地月运输链贯通,太空电梯显神威
南海某海域,一座直插云霄的“通天塔”正在落成——塔身由碳纤维复合材料编织而成,底部直径50米,向上逐渐收窄,顶端与近地轨道的空间站相连,这是吴昊团队与中国航天合作建造的“华夏号”太空电梯,今天将进行首次载人运输测试。
“电梯轿厢自重50吨,可搭载200名乘客或300吨物资,从地面到近地轨道仅需90分钟,成本比火箭发射降低90%。”航天局张局长站在控制中心,指着屏幕上的运行轨迹,“有了它,地月运输链才算真正贯通,月球基地的建设物资和人员输送效率能提升10倍。”
吴昊看着轿厢内的实时画面,首批乘客包括20名航天员和80名月球基地建设者,他们正透过舷窗俯瞰蓝色的地球。“轿厢采用‘磁悬浮+激光推进’双重动力,天蛾的‘轨道风补偿算法’能抵消近地轨道的稀薄大气阻力,运行平稳度堪比高铁。”他补充道,“刚才经过80公里高度的电离层时,轿厢外壳的电磁屏蔽层完美挡住了高能粒子辐射。”
测试进行到45分钟,轿厢抵达近地轨道空间站对接点。舱门打开,乘客们飘出轿厢,换乘前往月球的运输船。与此同时,搭载着100吨星核炮部件的货运轿厢从月球返回,精准对接太空电梯的货运通道——这标志着地月双向运输实现常态化。
“以前用火箭运输,1吨物资成本高达2万美元,现在太空电梯只需2000美元。”张局长算起账来,“按月球基地每年需要10万吨物资计算,光运费就能省下18亿美元。更重要的是时效性——星核炮的紧急备件,当天就能从地球送到月球。”
太空电梯的建设并非易事。半年前,台风“山猫”袭击南海,塔身在12级大风中摇晃幅度达5米,部分锚定装置松动。吴昊当即让“天蛾”战机群携带加固设备升空,用激光焊接技术修复受损部件,同时启动塔身的“主动减震系统”——数千个微型推进器同步调整推力,将摇晃幅度控制在0.5米内。
“大鹰帝国的专家曾断言,太空电梯在台风中必然倒塌。”张局长调出当时的监控画面,“现在他们主动提出,想用稀土来换我们的碳纤维材料配方。”
吴昊笑了笑:“材料技术可以共享,但核心的‘分子编织工艺’必须保留。天蛾分析过,大鹰帝国的太空电梯计划至少落后我们五年,这五年足够我们把地月运输链打造成‘铜墙铁壁’。”
傍晚,夕阳的金光沿着太空电梯的塔身流淌,如一条连接天地的光柱。首批从月球返回的乘客走出轿厢,脸上带着激动。一位航天员告诉记者:“在月球待了半年,没想到90分钟就回家了。这电梯不仅是运输工具,更是人类迈向星空的‘阶梯’。”
吴昊望着那道通天光柱,天蛾的电子音带着期待:“按计划,三年后将建成第二条太空电梯,届时地月运输能力可提升至每年50万吨,足以支撑月球基地10万人的生活需求。”他知道,太空电梯的意义远超运输本身——它让人类在宇宙中扎下了第一根“锚”,而这根锚,终将拉起整个文明驶向更广阔的星海。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