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4章:赤霄救援飞行器,绝境救生显温情
川蜀某地震模拟训练场的空气里,弥漫着混凝土粉末与尘土的气息。断壁残垣间,钢筋如狰狞的骨茬刺向天空,一台红白相间的飞行器正低空盘旋,螺旋桨搅动着沉闷的空气,发出温和的嗡鸣。它的外形像一只展翅的雨燕,翼展5米的机翼末端泛着柔和的红光,机身下方悬挂的两个机械臂如灵活的触角,正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块断裂的预制板——板下,是模拟被埋者的人体模型,胸口的传感器正发出微弱的生命信号。这便是吴昊团队研发的“赤霄”通用救援飞行器,专为灾后救援、高空救援等绝境场景而生。
“汶川地震那年,我们的救援队在北川中学废墟上,用液压钳拆一块预制板要整整半小时。”应急管理部的周司长站在安全线外,望着赤霄的机械臂,声音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沉重,“等把人救出来时,好多都……要是当时有这玩意儿,能多救多少人啊。”
吴昊对操作手点头,赤霄的机械臂前端突然弹出一道淡蓝色的超声波束。只见预制板的钢筋像被无形的剪刀剪断,仅用10秒就裂成规整的碎块,随后机械臂末端的吸盘牢牢吸住碎块,轻巧地移向旁边的空地,露出下面“伤员”蜷缩的身体。更令人惊叹的是,机械臂末端的生物传感器始终亮着绿光——它能实时探测生命体的呼吸、心跳与骨骼位置,刚才切割时,系统自动避开了“伤员”的腿部,连毫厘的误差都没有。
“这精度,比人手还稳。”周司长蹲下身,看着“伤员”身上的监测仪,血压、心率等数据平稳如初。他抬手抹了把眼角,“它的感知范围有多大?能在深埋的废墟里找到幸存者吗?”
“搭载的‘生命探测雷达’能穿透3米厚的混凝土或5米的瓦砾堆,探测半径10米。”吴昊让赤霄升高至10米,飞行器底部的环形雷达阵列瞬间启动,屏幕上立刻浮现出废墟下三个亮点,每个亮点旁都标注着“成人”“儿童”“呼吸频率”等信息,“如果配合狼蛛全地形车,地面的碎石清理交给狼蛛的机械爪,高空的吊装与搜救交给赤霄,整体救援效率能提五倍不止。”
测试进入“复杂环境”环节时,天空突然降下人工暴雨,雨点砸在废墟上溅起白烟,风速骤升至12米/秒,能见度不足50米。赤霄机鼻的红外摄像头立即切换至热成像模式,屏幕上的废墟轮廓清晰起来,那些晃动的危墙被标上醒目的红色警告框。它像穿雨的燕子般侧身滑行,稳稳停在一栋倾斜45度的楼房屋顶,机械臂穿过破碎的窗口,轻轻托起“被困者”,将其放入机身下方的恒温救生舱——舱门关闭的瞬间,内部的加热系统已将温度调至25℃,氧气面罩自动扣在“被困者”脸上。
“这救生舱相当于一个迷你ICU。”吴昊指着舱内的医疗屏,上面跳动的曲线正实时传输着“伤员”的生命体征,“后方医院的专家能通过卫星链路远程指导急救,甚至能提前备好输血方案,等把人救出来时,就能直接上手术台。”
周司长突然指向远处的悬崖峭壁:“能去那边试试吗?每年都有驴友在这一带坠崖,直升机因气流太乱靠不了近,只能让消防员系着绳索往下滑,好几次救援队员自己都差点出事。”
赤霄应声飞至悬崖边,机身侧面突然弹出一根涂着荧光绿的高强度绳索,末端的机器人抓手像壁虎般顺着岩壁下滑,避开尖锐的石棱。当它精准抓住“坠崖者”的安全带时,赤霄的机身始终与岩壁保持3米安全距离,螺旋桨的气流被机翼巧妙导流,丝毫没有扰动崖壁上的碎石——这得益于天蛾的“障碍物预判算法”,能提前0.5秒规避潜在危险。
测试结束时,夕阳的金辉穿过废墟的缝隙,照在赤霄红白相间的机身上,像给这台机器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周司长紧紧握住吴昊的手,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应急管理部申请首批列装50架!不光地震救援,洪水时它能低空投送救生圈,火灾时能穿烟层救人,矿难时能钻巷道……这简直是救援队员的第二条命!”他顿了顿,又问,“它能连续飞多久?”
“搭载氢燃料电池,满油状态能连续作业8小时,还能接受直升机空中加油。”吴昊补充道,“如果灾情严重,赤霄能组成集群协同——一架带生命探测雷达负责搜索,一架带切割设备负责破拆,一架专运物资,效率能再翻一倍。”
周司长望着赤霄缓缓降落在空地上,螺旋桨卷起的气流吹散了地面的尘土。他突然想起一位退休老救援队员说过的话:“最好的救援装备,不是多厉害的破拆工具,而是能让救援者少流血,让被救者多一线生机。”
吴昊看着机身侧面“赤霄”两个字在余晖中闪光,天蛾的电子音难得带了些温度:“已记录12种极端环境下的救援参数,下一步将开发犬类嗅觉模拟模块,提升对深埋幸存者的识别率。”他知道,赤霄的意义远不止于“高效”。当它在废墟上空盘旋时,那些被困的生命看到的,不仅是一台精准的机器,更是穿透绝望的光——而这份让人心安的光,正是科技最该有的温度。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