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雷云防空系统组网,天际织就铁穹顶
渤海湾某防空基地的风带着咸腥气,刮过数十座银色发射架,金属支架在风中泛着冷光。这些发射架如钢铁森林般矗立在滩涂上,架顶的相控阵雷达正以每秒两圈的速度360度旋转,扫描波束在天际线织成无形的网。吴昊站在指挥中心的玻璃幕墙后,看着屏幕上不断刷新的空域数据流,天蛾的电子音在意识中清晰响起:“雷云防空系统已完成12座发射单元组网,覆盖半径扩展至500公里,多目标拦截测试准备就绪。”
空军防空兵某旅的郑旅长双手背在身后,肩章上的星徽在灯光下反光。他紧盯着预警雷达的绿色波形,指尖在桌面上轻叩出急促的节奏:“美军的‘民兵-3’洲际导弹末端突防速度超过20马赫,咱们现役的‘红旗’系列拦截弹对这种高速目标的拦截成功率约70%。雷云系统敢号称‘无死角拦截’,今天就让它尝尝‘饱和式攻击’的厉害。”
随着郑旅长一声令下,基地西侧的靶场发射井同时喷出十道橘红色火柱。10枚靶弹拖着尾焰直冲云霄,在预定高度突然解体,化作30个大小不一的目标——其中25个是模拟分导式核弹头的实弹靶,5个则释放出强烈的电磁干扰信号,像一群闪烁的萤火虫,以不同轨迹、不同速度扑向预设的“要地”坐标。
指挥中心内,雷云系统的AI核心瞬间进入高速运转状态。屏幕上的数据流如瀑布般滚动,天蛾研发的“多目标优先级算法”在0.5秒内完成分析:按威胁程度将30个目标排序,标注出5个干扰源的位置,同时计算出最优拦截弹道。“发射!”吴昊按下确认键,12枚拦截弹从不同发射架呼啸升空,拖着银灰色尾迹呈“箭形”编队划破天际,在雷达屏幕上留下精准的轨迹线。
更令人惊叹的是拦截弹的末端机动——每枚弹体在接近目标群时突然分裂,化作3个弹头:高爆弹头锁定实弹靶,电磁脉冲弹头直扑干扰源,还有一枚则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补射漏网之鱼。“第一波拦截成功!”操作员的喊声刺破指挥中心的宁静,屏幕上,28个目标在半空绽放成璀璨的火光,只剩下2个涂着特殊涂层的靶弹,以近乎诡异的角度变轨,突破了第一层防线。
郑旅长眉头微蹙,指节叩击桌面的力度加重:“这两个是‘钱学森弹道’模拟靶,打水漂式轨迹,飘忽不定,看雷云能不能接住!”
话音未落,雷云系统的“末端补射”机制已自动启动。部署在靶场周边的近防炮阵地突然喷吐火舌,射速达每分钟1.2万发的钨合金弹幕,在2公里高度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火网。那两个试图突防的靶弹撞入火网,瞬间被撕裂成无数碎片,残骸在重力牵引下坠入大海,激起两朵小小的浪花。从目标出现到全部拦截,整个过程耗时仅3分20秒。
“这反应速度,比我们现役系统快了近一半!”郑旅长猛地站起身,军靴底在地板上磕出清脆的响,他指着屏幕上的三维拦截轨迹,“特别是弹头分裂技术,一枚顶三枚用,不光效率提上去了,成本直接砍了三分之二。要是在东南沿海部署100座雷云单元,就能形成覆盖整个东部战区的防空穹顶,什么侦察机、巡航导弹,来了就别想回去!”
吴昊调出系统协同参数,画面切换至蜂鸟无人机与雷云系统的联动模拟:“雷云还能与蜂鸟集群无缝协同——无人机前出500公里构建预警线,能给拦截系统争取额外30秒反应时间。刚才那两个漏网之鱼,要是有无人机提前预警,根本冲不到近防炮的射程内。”
测试结束后,郑旅长走到雷达控制台前,看着缓缓降下的天线阵列,突然问:“有个最关键的问题——如果敌方先用反辐射导弹敲掉咱们的雷达站,雷云会不会变成没头的苍蝇?”
“不会。”吴昊调出天蛾设计的分布式作战示意图,“每个发射单元都自带小型相控阵雷达,就算主雷达被毁,剩下的单元能自动重构网络,用‘分布式探测’继续工作。而且我们在雷达天线表面涂了新型吸波涂层,反射面积比一只海鸥还小,反辐射导弹很难锁定。”
夕阳西下,将雷云发射架的影子拉得老长,在滩涂上投下整齐的阵列。郑旅长望着天际残留的靶弹尾迹,忽然想起十年前那架抵近领空的侦察机——当时他们攥着防空导弹的发射钥匙,却因系统盲区只能眼睁睁看着对方嚣张离去。而现在,屏幕上的防御范围图正一点点扩大,那些曾经的盲区,正被雷云系统织成密不透风的铁穹顶。
吴昊望着窗外渐沉的落日,天蛾的电子音带着金属质感:“已完成与‘鸾鸟’号天基预警系统的接口测试,预计三个月后可实现数据互通。”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当雷云系统与天基预警、蜂鸟侦察、舰载防空形成联动,真正的“空-天-地”一体化防空体系便会成型——到那时,任何来犯之敌,都将在这片铁穹之下,迎来注定的终结。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