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暴雨致灾急救援,水陆机器人显神威
南方的梅雨季节来得又猛又急,连续三天的暴雨让海城周边的几个乡镇成了泽国。吴昊在公司监控大屏上看着实时传回的灾情画面——浑浊的洪水漫过屋顶,救援船在狭窄的街道里艰难穿行,不少老人孩子困在楼上,隔着雨幕挥着求救的布条。
“天蛾,分析当前救援难点。”吴昊的声音带着急意。
【天蛾响应:检测到三大核心问题——1. 街道狭窄,大型救援设备无法进入;2. 水流湍急,人工救援风险极高;3. 夜间视线受阻,被困者定位困难。建议启用10台水陆两用救援机器人,搭载红外热成像与声呐探测模块。】
“立刻调派!”吴昊当机立断,转头对邵易阳说,“你带技术组跟军方救援队对接,确保机器人的实时数据能同步到指挥中心。”
一小时后,装载着机器人的车队冒雨抵达灾区。这些银灰色的“救援者”体型不大,长约1.2米,既能在水面漂浮,也能在泥泞路面爬行,头部的红外摄像头在暴雨中依然清晰——这是吴昊团队为应对极端天气特意强化的功能。
“放!”随着指挥官一声令下,机器人被放入洪水中,像一群灵活的鱼,顶着浪头朝被困点游去。吴昊在指挥中心的屏幕上看到,编号“07”的机器人在一栋二层小楼前停下,机械臂灵活地伸出,精准勾住窗沿,然后升起一个小型救生舱。楼里的老人抱着孩子坐进去,机器人平稳地将他们送到岸边的冲锋舟上。
“太神了!这玩意儿能自己找路!”旁边的救援队员看得直咋舌。
邵易阳笑着解释:“它搭载了天蛾优化的路径规划算法,能自动避开电线杆、杂物堆,比人眼判断还准。”
到了夜里,机器人的优势更明显。红外镜头穿透雨雾,轻易锁定了屋顶上蜷缩的人影。陈潇潇带着团队临时开发的“群体调度系统”也派上了用场——10台机器人不再各自为战,而是按“优先级”协同作业:先救老人孩子,再转移伤员,最后运送物资。效率比单机救援提升了近一倍。
第二天清晨,雨势渐歇。当最后一台机器人将一位瘫痪在床的老奶奶安全送到安置点时,吴昊终于松了口气。屏幕上显示,这10台机器人累计救出327人,运送物资1.5吨,零故障运行18小时。
被救的小女孩捧着一块没被水泡坏的巧克力,塞到机器人的“手心”里,奶声奶气地说:“谢谢你,铁哥哥。”
吴昊看着这一幕,突然想起重生前送外卖时,也曾在暴雨里见过类似的灾情,那时的他只能眼睁睁看着救援船陷在洪水里,什么也做不了。而现在,他亲手造出的机器,正替他完成当年的遗憾。
【天蛾提示:检测到机器人外壳有3处轻微磨损,核心部件完好。建议后续加装防水缓冲层,提升极端环境耐用性。】
“记下来,”吴昊对技术组说,“以后的救援设备,要能扛住更大的风雨。”
昊琪新能源成立五周年的庆典,没有搞盛大的晚宴,而是在公司的研发中心搭了个简单的舞台。吴昊特意让员工把这些年的“成果”都搬了过来——从第一代笨重的充电桩模型,到现在能折叠的便携款;从布满电线的脑机接口实验品,到给乐乐用的轻量化儿童助行器;还有救援机器人的残骸(特意保留的战斗痕迹)、光伏滴灌机的设计手稿……
“五年前,我在哈工大的实验室里,和邵易阳用焊枪焊第一个手机壳模具时,从没想过今天。”吴昊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个泛黄的笔记本,“这是我重生后记的第一本日记,里面写着‘要赚很多钱,要让爸妈过上好日子’。”
台下笑了起来,陈潇潇看着他,眼里满是温柔。
“但现在我发现,”吴昊的声音沉了沉,翻开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最珍贵的不是赚了多少钱,而是这些——”他举起一张照片,是赵大爷穿着外骨骼敬军礼的样子,“是让曾经绝望的人重新站直;是让沙漠里的牧民用上电灯;是让暴雨里的孩子能抓住一双‘钢铁的手’。”
大屏幕上开始播放短片:山区小学里,孩子们围着太阳能图书角读书;康复中心里,渐冻症患者用脑机接口和家人视频;边防哨所里,战士们穿着外骨骼巡逻,胸口的照片袋里露出妻儿的笑脸……
“我们造的从来不是冷冰冰的机器。”吴昊的声音带着哽咽,“是希望,是底气,是让普通人能笑着面对生活的勇气。”
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老员工周明突然喊了一声:“昊哥,下一个五年,咱造啥?”
吴昊笑了,指着窗外正在吊装的新设备:“造能上九天揽月的,造能下五洋捉鳖的,造能让咱中国人走到哪儿都挺直腰杆的!”
庆典结束时,小周抱着最新研发的儿童助行器过来,眼里闪着光:“昊总,您看这个,加了卡通贴纸,孩子们肯定喜欢。”吴昊摸了摸助行器上的小熊图案,突然想起重生那天,自己在教室角落捡到的半块橡皮——那时的他,连未来都不敢想。
【天蛾提示:检测到宿主心率平稳,信念强度99%。下阶段研发目标已生成:鸾鸟空天载机平台动力系统预研启动。】
吴昊抬头看向星空,仿佛能看到千万颗星辰在闪烁。他知道,这只是开始。那些藏在机器里的温度,那些刻在代码里的初心,会陪着他,陪着昊琪,向着更远的未来,一步一步,稳稳走去。
喜欢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重生18岁:外星智能体助我逆袭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