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大学讲座上偶遇陈潇潇
二月的哈尔滨,寒意渐消,已有了初春的暖意。午后的阳光斜斜地穿过哈工大主楼的玻璃窗,在阶梯教室的水泥地板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光影。吴昊刚结束一堂《工程力学》课,手里捏着从图书馆借来的《量子通信基础》,本打算回宿舍整理“天蛾”推送的电商平台数据分析报告,手机却弹出创业协会的通知——下午有场关于“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讲座,主讲人是国内知名的人工智能专家周博士,地点就在主楼阶梯礼堂。
“检测到讲座现场存在高价值社交节点,建议参与。”脑海里的“天蛾”突然响起机械提示音,L2级的电子音比刚激活时清晰了些。吴昊脚步一顿,前世他对这类讲座向来避之不及,总觉得和自己这个“专科生”没什么关系,可现在不同了。他指尖在书脊上轻轻敲了敲,转身朝主楼的方向走去。
阶梯礼堂里早已座无虚席,前排是带着笔记本的研究生,后排则多是像吴昊这样抱着好奇心态来的本科生。他找了个靠后的位置坐下,刚翻开笔记本,“天蛾”的扫描功能便自动启动:“环境扫描中……检测到人类个体317名,其中潜在合作对象7名,高匹配度社交目标1名……”
吴昊正想问“高匹配度”是什么意思,视线忽然被从报告厅侧门走进来的女生牵住了。
那女生穿着简单的白色连衣裙,外面套了件浅灰色的针织开衫,长发松松地挽在脑后,露出纤细的脖颈。她手里抱着几本厚厚的书,走路时步子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谁。在经过过道时,她怀里的书突然滑下一本,发出“啪”的轻响。
几乎是本能反应,离得最近的吴昊伸手就接住了那本《金融工程学》。书的扉页上有一行娟秀的字迹:陈潇潇,金融系大一。
心脏像是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吴昊握着书脊的手指微微收紧。
陈潇潇。
吴昊的心脏猛地跳了一下,像是被那束阳光烫到了似的。前世这个时候,他正在专科学校的宿舍里打游戏,连哈工大的校门都没踏进来过,更别提能和这位只存在于同乡口中的“才女”有任何交集。他记得母亲说过,陈潇潇是海城一中的状元,家里条件普通却靠着奖学金一路读到哈工大金融系,是街坊邻里教育孩子时的“标杆”。
前世他在大专毕业后的一次海城电视台承办的公益晚会上见过她,那时她已经是某公益基金会的项目负责人,在台上侃侃而谈,眼里的光让他不敢直视。后来他辗转从别人那里听说,她大学时就一直在做支教志愿者,去了西部山区教了三年,再后来听说就出国了。
而他呢?那时还在为下个月的房租发愁,连上前说句话的勇气都没有。
“同学,谢谢你。”陈潇潇的声音很轻,带着歉意的微笑,伸手来接书。她的指尖碰到吴昊的手背,微凉的触感像电流般窜过。
吴昊猛地回神,连忙把书递过去,声音有些发紧:“不、不客气。”
陈潇潇接过书,又笑了笑,找了个离他不远的空位坐下。她没有立刻翻开书本,而是从帆布包里拿出一个小小的笔记本,认真地在封面上写着什么,阳光透过报告厅的窗户落在她的发梢,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吴昊的视线有些移不开。他能清晰地看到她写字时微微蹙起的眉头,看到她偶尔抬手捋头发时露出的手腕。
“天蛾”的提示音适时响起:“目标个体陈潇潇,金融系2008级本科生,主修金融工程。近三个月活动轨迹显示,每周六参与‘阳光助学’社团活动,每月一次前往周边乡村小学支教。兴趣标签:公益、看书、古典音乐。”
陈潇潇的笔记本上写满了娟秀的字迹,偶尔会抬头看向讲台,眼神清亮,带着对知识的专注。当主讲教授提到“新能源产业对全球金融市场的潜在影响”时,她微微蹙起眉,指尖在笔记本边缘轻轻敲击着,像是在快速推演什么。
这个细节让吴昊心头微动。他想起“天蛾”昨晚整理的“2009年行业趋势报告”,其中明确提到新能源领域将在未来五年迎来爆发期。
讲座进行到互动环节,一个戴眼镜的男生站起来提问:“教授,您觉得大学生创业应该避开哪些坑?尤其是在科技领域。”
陈潇潇也抬起了头,显然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她的睫毛很长,在眼睑下方投下一小片阴影。
吴昊放在膝盖上的手指轻轻蜷缩起来。这个问题,他太有发言权了。前世他在销售行业摸爬滚打,见过太多因决策失误、资金链断裂而倒闭的初创公司。
就在教授准备回答时,陈潇潇忽然举起了手。“我觉得,除了技术壁垒和市场调研,更重要的是对政策风向的敏感度。”她的声音很轻,却带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笃定,“比如去年出台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很多人只看到了车企的机遇,却忽略了上游电池材料和下游充电桩的产业链空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