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科用扇子点了点柜台上的一个箭簇样品,尖声道:“咱家奉贵妃娘娘懿旨,为其娘家侄儿打造一百支上好的破甲箭簇,明日围猎要用。王师傅,你手脚麻利点,先给咱家把这活儿办了。误了贵妃娘娘的事,你这铺子也不用开了!”
此言一出,人群中响起一阵压抑的骚动。
这不仅是插队,更是赤裸裸的特权欺压。
王师傅一脸为难,看了看吴科,又看了看已经站到他面前的彭春,支支吾吾说不出话来。
男子的面色沉静如水,他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怒目而视,只是平静地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整个铁匠铺:“王师傅,凡事有先来后到。我门都在在此处排了一天,理应轮到我了。”
康熙正悠闲地漫步在街头,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争吵声。
他不禁摇头苦笑:“这才刚出趟门,就碰到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事儿。”
要知道,在大清,就连狗都喜欢凑热闹,更何况是康熙这样的皇帝呢。
好奇心作祟的康熙,顺着声音的方向走去,很快就来到了铁匠铺的窗户旁。
他踮起脚尖,透过窗户往里一瞧,这一看可不得了,差点把他惊得叫出声来。
原来,屋里争吵的两个人,他都认识。
其中一个,正是之前斗蛐蛐、和罗刹人打架的那个男子;而另一个,则是宫中的太监吴科。
这吴科可是康熙身边的红人,深得康熙的信任。
康熙心里暗自纳闷,这两人怎么会在这里吵起来呢?
他定睛一看,只见吴科手里拿着一把箭镞,正对着那男子怒目而视。
而那男子也毫不示弱,嘴里还不停地嘟囔着什么。
康熙想起来了,这吴科是奉了他的命令,出宫来打造十个箭镞,准备用于六月初五的围猎。
由于宫中的箭簇可能会被人认出是皇帝所用,所以康熙特意嘱咐吴科到宫外找一家铁匠铺打造。
而这家铁匠铺在京城颇有名气,吴科自然就找到了这里。
吴科这才正眼看向男子,见他衣着寻常,虽体格健壮,却不似什么高官显贵,眼中鄙夷之色更浓:
“你算个什么东西?也配跟咱家讲规矩?咱家办的是宫里的差事,是皇差!耽搁了,你担待得起吗?”
男子并未被他的气焰所动,甚至连语调都没有丝毫变化。
他直视着吴科,缓缓说道:
“在下正白旗彭春,一介普通旗兵。今日来此,是为明日围猎打造箭簇。此事,同样是为皇上效力,是为国朝操演武备。敢问吴公公,我这桩差事,与你的差事,哪一件不是皇差?”
这番话不卑不亢,瞬间将问题的性质从“平民与权贵”的冲突,提升到了“两件皇差孰轻孰重”的层面。
吴科一时语塞,他没想到这个看似粗莽的汉子,言辞竟如此犀利。
吴科脸色涨红,厉声喝道:“放肆!你一个小小旗兵,也敢与咱家相提并论?信不信咱家一句话,让你这辈子都摸不着弓箭!”
这已是赤裸裸的威胁。
周围的旗人子弟们也都握紧了拳头,气氛剑拔弩张。
动手,似乎是唯一的结局。
然而,彭春并未动手,他甚至连姿势都没变,只是沉声说出了那几句扭转乾坤的话。
他的话语逻辑清晰,层层递进,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将吴科等人牢牢罩住。
“吴公公,您是内廷中官,我彭春是外廷旗兵。我们都是食君之禄,为皇上办事的人。”
彭春的目光扫过吴科和他身后的两个小太监,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您说您是为贵妃娘娘办事,那敢问,这差事是入了内务府的档,还是仅仅贵妃一句话?若是前者,是为公;若是后者,则为私。我等八旗子弟备战围猎,乃祖宗定下的规矩,是写在国朝法典里的头等大事。以国之公器,为一人之私情,公公,您觉得这合乎体统吗?”
这一问,直接点出了吴科行为的本质——假公济私。
他把贵妃抬出来,本想压人,却被彭春反将一军,变成了“私事”与“国事”的对立。
周围的旗人们听了,纷纷点头,眼神中的敌意变成了赞同。
眼看吴科面色由红转白,彭春并未停歇,声音又沉了几分,带着一丝冷意:
“今日,公公若执意要插队,我彭春不过是多等一个时辰,误不了大事。但您若因此记恨,日后寻个由头给我穿小鞋,甚至动用私刑,那事情的性质就变了。”
他顿了顿,锐利的眼神仿佛能洞穿人心,“一个内廷管事,无故欺压、报复一个为国备战的八旗军士。这事若传出去,传到王爷们的耳朵里,传到宗人府,恐怕就不是我彭春一个人的荣辱得失了。而是内廷的手,是不是伸得太长,已经敢动摇国朝的根基——八旗了。公公在宫中侍奉多年,想必比我更清楚‘干政’二字的份量。”
“干政”二字一出,如同晴天霹雳,让吴科和他身后的两个小太监齐齐打了个冷颤。
清朝对太监干政防范极严,这是绝对的红线。
彭春巧妙地将一件市井争执,上升到了“内廷干预外廷军务”的政治高度,这后果,莫说他一个小小的吴科,便是贵妃娘娘也担不起。
见吴科已然胆寒,彭春的语气却缓和下来,甚至带上了一丝“为对方着想”的意味。
他向前微倾身体,压低声音,却让周围的人都能听清:
“最后,吴公公,您请看。您身着宫中服制,一言一行,在此间百十号旗人子弟眼中,代表的不是您自己,而是内廷,是皇家的颜面。如今,您为了一己之便,在这市井铁匠铺中,与我等备猎的军士争先,言语间又多有威吓。外人看了,会如何想?”
他环视四周,目光与那些同样身着旗装的兄弟们交汇,最后回到吴科脸上:
“他们不会说我彭春不懂规矩,只会说……宫里出来的人,失了体面,仗着主子的势,在外横行霸道。这话传出去,损害的是谁的声名?是贵妃娘娘,乃至是圣上的声誉啊!彭春是粗人,但也知忠君爱国。为了维护圣上的颜面,今日这个队,彭春万万不敢让!请公公三思。”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