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五:治理台湾
施琅认为朝廷应该在台湾和澎湖驻军,并设立官员进行治理。
他一直将台湾和澎湖视为一个整体,坚决反对放弃台湾,也不赞同只守澎湖而弃台湾的观点。
他指出,如果仅仅守卫澎湖而放弃台湾,那么澎湖就会像孤悬在汪洋大海中的一片薄土,与台湾相隔甚远,且远离金门、厦门等地,这样怎么能不受制于人呢?
所以,守卫台湾才是巩固澎湖的根本所在。
施琅主张台湾和澎湖应该同时守卫,两者相互犄角,声气相通,一旦有需要,彼此之间的应援也会更加容易,这样才能保持安宁。
接着,施琅以一个历史见证者的身份,站在战略家的高度,以史为鉴,严肃地指出:“昔日郑成功之所以能够负隅顽抗,久久不降,就是因为他以台湾为老巢,以澎湖为门户,四通八达,让他可以随意游移肆虐。”
施琅从反面论述了留下澎湖就必须留下台湾的道理。
其六:治理方案。
在台湾设置一名总兵,一名水师副将,两名陆师参将,共计八千名士兵;在澎湖设置一名水师副将,两千名士兵。
如此一来,总共的兵力可达一万名,这样的兵力足以坚守台湾,而且无需额外增加兵力和军饷开支。
此外,对于防守的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官员,规定每三年或两年就转调至内地任职,避免他们长期在台湾任职,这将成为一项固定的制度。
施琅不仅对驻军的安排考虑得十分周全,他还对驻军与当地人民的关系进行了深思熟虑。
在他的奏疏中提到:“由于此地刚刚开辟,当地的正赋和杂饷都应该予以免除。
目前这一万名士兵的口粮,可以暂时全部由官府供给。
三年之后开始征收赋税,这些税收可以用来辅助军需。
这样做既可以寓兵于农,又能满足实际需求,还可以节省开支,不必完全依赖内地的物资转运。”
施琅因为曾经亲自到过台湾,并对南北两路进行过考察,所以他的这些设想非常全面且细致,可以说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这些设想为清廷治理台湾描绘了一幅详尽的蓝图,为后来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其七:总结。
施琅深知天下形势的重要性,他认为在谋划天下局势时,必须追求万无一失。
台湾虽然是一个外岛,但实际上关系到四个省份的要害之处。
不能因为那里可以耕种,还能稍稍提供一些军粮,就认为可以考虑放弃。
即使台湾是一片不毛之地,必须依靠内地运送物资,也绝对不能将其舍弃。
施琅还结合了自清朝顺治十八年以来的情况,当时为了躲避贼寇的祸患,竟然将五个省份的边境地区都画出来进行迁移。
这种做法导致了一系列的积弊,他毫不顾忌地尖锐指出:
“以我朝的兵力,与前代相比,是何等的强盛。然而当时的封疆大臣们,却没有长远的治国方略,也没有立志消灭贼寇的决心。
他们拘泥于眼前的苟且安稳,只知道用迁移边境地区的方法来躲避贼寇的祸患,结果使得贼寇的势力愈发猖獗,而百姓的生活也因此变得颠沛流离。
过去的事情处理不当,灾祸一直延续到现在,给朝廷带来了极大的忧虑。”
最后,施琅在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台湾弃留问题上,态度异常坚决地得出结论:台湾“如果放弃,必然会酿成大祸;如果保留,确能够永远巩固边疆。”
对于议政王大臣的争议不断,康熙正月每日都在思考台湾的弃留。
正月十五,康熙亲自召见郑克爽、冯锡范、刘国轩。
康熙皇帝对郑克爽、冯锡范和刘国轩等人进行了封赐,赐予郑克爽公爵之位,冯锡范和刘国轩则被封为伯爵。
不仅如此,他们还被纳入汉军上三旗,并得到了房屋和土地等赏赐。
施琅兑现了自己的诺言,他向康熙上书保举刘国轩,称:
“经过仔细观察台湾的港道,发现其迂回曲折,地势狭窄,波涛汹涌湍急,可谓是极其险峻和坚固的地方,似乎并非容易以武力夺取胜利的地方。
然而,刘国轩毅然决然地决定将生死托付给朝廷,以免给百姓带来生灵涂炭的灾难,极力主张归顺朝廷,最终使得清军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了整个台湾,他的功劳不可小觑。”
康熙皇帝对刘国轩的表现十分赞赏,于是任命他为直隶天津总兵。
在刘国轩上任之前,康熙皇帝亲自召见了他,并对他说:
“台湾地区与朝廷隔绝六十多年,你一直心怀忠诚。由于施琅率军征讨,你率先归顺朝廷,因此特别授予你总兵官的职位,以表示对你的优待和眷顾。不过,天津这个地方与其他偏远省份有所不同,你需要格外留意安抚百姓,使士兵和民众相安无事,盗贼绝迹。”
随后赐给刘国轩白金二百两,表里绸缎各十匹,御马一匹。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