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氏哭得最为凄惨,她一边哭,一边说道:“王爷以身殉国,保全了大明皇族的气节,我袁氏深明大义,请王爷赐我三尺白绫,让我先君而去,咱们黄泉路上再相见。”
王氏也跟着嚎啕大哭起来,她哭道:“王爷,袁姐姐说得对,我等皆是大明王爷之妾,岂能丢掉贞洁?我也愿意用三尺白绫,以身殉国!”
秀姑、梅姐和荷姐三人相互对视一眼后,纷纷颔首示意,表示愿意追随王爷离去。
她们齐声说道:“请王爷赏赐白绫,我等愿追随王爷,一同前往黄泉之路,彼此相伴而行。”
朱术桂听到这番话,不禁老泪纵横,心中感动万分。
他颤抖着声音说道:“你们……你们呐……”言语之间,充满了对这几位妻妾的感激与不舍。
然而,秀姑等人却宽慰道:“王爷,有我们陪伴在您身旁,黄泉路上便不会孤单。”
朱术桂听后,感动得难以自抑,他用衣袖擦拭去眼角的泪水,感慨道:“善……善哉……”
紧接着,朱术桂毫不迟疑地立刻去购置了六副棺材,以作后事之用。
待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与五名妻妾一同沐浴更衣,然后围坐在一起,开怀畅饮。
在这最后的时刻里,朱术桂与妻妾们尽情地享受着彼此的陪伴,回忆着过往的点点滴滴。
酒过三巡,五名小妾纷纷站起身来,毅然悬梁自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朱术桂目睹这一幕,心中虽然悲痛,但他强忍着哀伤,亲自为五人入殓。
他小心翼翼地将她们的遗体放入棺材中,整理好她们的衣冠,完成最后一丝尊严的告别。
随后,朱术桂换上了宁靖王的王服,这是他身份的象征,也是他对过去的一种告别。
他缓缓地走进房间,面向北方,然后再转向东方,深深地拜了下去。
最后,朱术桂拿起笔,在纸上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自壬午流贼陷荆州,携家南下。甲申避乱闽海,几茎头发,保全遗体。远潜外国,今已四十余年,岁六十有二;时逢大难,全发冠裳,归报高皇。生事毕矣,无愧无怍!”
朱术桂死前,将自己的田产地契,都送给了佃户。
将自己的王府,送给了和尚,当做寺庙。
朱术桂自缢前,写下一首绝命诗:
艰辛避海外,总为几茎发。
于今事已毕,祖宗应容纳!
朱术桂的自杀,犹如一道晴天霹雳,让郑克爽和冯锡范猝不及防。
当冯锡范满脸惊愕地询问朱术桂为何要走上绝路时,在场的所有人都瞬间明白了其中缘由。
朱术桂的自杀,不仅仅意味着大明朝最后一个王爷以死明志、以身殉国,更意味着明郑政权的旗帜轰然倒下。
这面曾经高高飘扬的大旗,如今失去了朱术桂这根坚实的旗杆,变得摇摇欲坠。
而他们一直高呼的“反清复明”口号,也在这一刻变得苍白无力,失去了支撑的根基。
朱术桂的死,不仅让明郑的统治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地位,也让所有支持反清复明的人们,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破灭。
这一残酷的现实,如同一把无情的利剑,刺破了他们心中的梦想和坚持。
“哼……”刘国轩突然发出一声冷哼,打破了现场的死寂。
他的声音冰冷而决绝:“朱术桂已死,反清复明已然绝无可能。延平王,投降吧!”
这一声冷哼,仿佛是对郑克爽和冯锡范的最后通牒,也是对明郑政权的死刑宣判。
“延平王,投降大清吧……”众人纷纷跪倒在地,齐声哀求。
他们的声音中充满了恐惧和绝望,似乎已经预见到了明郑政权的覆灭。
而郑克爽和冯锡范,则脸色惊恐地盯着眼前神态自若的李光地,仿佛他就是那决定他们命运的死神。
李光地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似有似无的笑容,但他并未言语,只是静静地凝视着眼前的两人。
时间在沉默中悄然流逝,终于,冯锡范打破了僵局,他的声音带着些许无奈和决绝:“事已至此,我们已无路可走,唯有投降一途了。”
郑克爽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难看,他满脸惊恐地望着冯锡范,嘴唇微微颤抖着,似乎想要说些什么,却又被恐惧所吞噬,最终只发出了一个“冯”字。
冯锡范见状,无奈地摇了摇头,他的目光从郑克爽身上移开,看向远方,仿佛在回忆着往昔的辉煌与荣耀。
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不得不面对眼前的困境,他深吸一口气,转过头来,对着郑克爽说道:“延平王,投降吧。这是我们唯一的选择。”
郑克爽紧闭双眼,沉默了片刻。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眼中闪过一丝决绝。
他咬了咬牙,像是下定了决心一般,缓缓说道:“只要能让我爷爷郑成功和父亲的陵墓迁回大陆,我郑克爽,愿意背负不孝之名!投降大清!”
随着郑克爽的话语落下,李光地心中的最后一块石头也终于落了地。
他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成功地劝降了郑克爽。
康熙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对于台湾来说意义非凡。
郑克爽派遣曾蜚、朱绍熙,刘国轩则遣其胞弟刘国昌,冯锡范遣其胞弟冯锡韩,还有工官陈梦炜一同前往澎湖,他们此行前去面见施琅——献上台湾的军民册以及降表。
面对施琅提出的诸多条件,如剃发、登陆、称臣、入京面圣等等,郑克爽毫不犹豫地全部应允。
这一决定不仅显示出他对局势的清晰认识,也更是迫于无奈。
就在当天,施琅迅速行动起来。
他派出了剃头匠以及吴启爵和笔贴式常在等人,一同前往台湾,目的是安抚当地百姓并张贴安民告示。
这份安民告示对于稳定台湾局势至关重要,它向台湾的地方官兵士庶宣告:
“示到,各兵民立即剃发,本提督刻日亲临安插,军纪素严,秋毫无犯,今既革心归诚,官则不失爵秩之界,民则皆获绥辑之安,兵丁入伍归农,听从其便,各自安生乐业,无事彷徨惊心。”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