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面面相觑,苦思冥想了好一阵子,仍然摸不透施琅此举的深意。
康熙见状,不禁眉头微皱,面露难色。
这总督刚刚被调离,施琅便被赋予了专征台湾的大权。
可如今他却又提出要将总兵调走,这究竟是出于何种考虑呢?
康熙心中暗自思忖,一时之间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在众人都感到困惑不解的时候,一份来自李光地的折子如及时雨般送达御前。
康熙赶忙展开折子,细细阅读起来。
原来,这朱天贵乃是当年姚启圣所招收的郑经降将。
当初他率领着三万多将士,和三百多艘大船前来投降,规模颇为壮观。
姚启圣因此立下大功,而朱天贵也因这次投诚而声名大噪。
如此一来,康熙心中的疑惑终于被解开了。
他恍然大悟道:“原来如此!这朱天贵极有可能因为与姚启圣的关系,而对施琅心存芥蒂,甚至可能会与施琅唱反调,对其命令阳奉阴违啊。”
康熙面带苦笑地摇了摇头,叹息道:“这两人之间的争斗,何时才能有个了结啊!”
一旁的高士奇见状,小心翼翼地问道:“皇上,那关于朱天贵的调任之事,您看该如何处理呢?”
康熙一脸无奈地回答道:“朱天贵可是海上的一员猛将,岂能轻易将他调走呢?”
说罢,康熙略作思考,随即下旨道:“提督施琅进剿台湾,深入海岛之际,朱天贵及其所率领的原班官兵,仍留守福建,负责后方策应之务,并听从施琅的调遣。”
康熙的态度已然十分明确,他虽然同意施琅所说的人员已经足够,但朱天贵的大军绝对不能调离。
不过,如果施琅在需要的时候,朱天贵的军队必须随时听从施琅的调遣。
施琅得知这个决定后,心中自然有些不快,但面对康熙的旨意,他也只能无奈地接受了。
康熙在施琅和姚启圣之间,也是被弄的晕头转向,好在康熙足够有耐心,有定力,既相信施琅,又相信自己的策略。
台湾延平王府。
“启禀延平王,国相大人,大清派特使黄朝来台湾,说是与延平王议和。”
郑克爽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有些疑惑,毕竟他年纪还小,对于这些事情并不是很了解。
他转头看向一旁的老岳父冯锡范,希望能从他那里得到一些指示。
冯锡范听到“黄朝”这个名字,心中猛地一惊,他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
“谁?黄朝?”他的声音有些低沉,透露出一股压抑不住的愤怒。
“对,他是说叫黄朝,乃是海澄人。”郑克爽回答道,他注意到了冯锡范的异常反应,但并不清楚其中的缘由。
冯锡范一拍手,怒喝道:“这个奸贼!把他带来!”
侍卫们听到冯锡范的命令,立刻明白了黄朝的命运。
他们知道,凡是冯锡范看不顺眼的人,在台湾都不会有好下场。
冯锡范在台湾的权力极大,他可以随意决定一个人的生死。
就连刘国轩,也对冯锡范的行为表示了嘲讽:“携女婿以令诸侯。”
这句话虽然没有直接说出来,但其中的意思却再明显不过。
冯锡范借助郑克爽的身份,实际上掌控了整个台湾的局势。
侍卫神色慌张,脚步踉跄地奔出,仿佛身后有恶鬼追赶一般,嘴里还念叨着:
“哎呀呀……我说黄大人呐,您可千万要小心啊!咱们国相大人一听到您的名字,那脸色可就跟那锅底似的,黑得吓人呐!您待会儿说话可得留点儿神呐!”
黄朝闻言,心中不禁一动,连忙追问:“国相?你说的可是冯锡范?”
侍卫连连点头,一脸惶恐地应道:“嗯嗯……就是他老人家!国相如今脾气可大啦,稍有不顺心,那可是要杀人的哟!我劝您呐,还是小心为妙,不然啊,可有苦头吃喽!”
说着,侍卫还夸张地摇晃着脑袋,似乎已经看到了黄朝的悲惨下场。
黄朝却不以为意,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无妨无妨,你们怕冯锡范,我可不怕他!”
言罢,黄朝潇洒地一挥衣袖,大踏步地朝延平王府走去,那模样,活脱脱就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混世魔王。
进入王府后,黄朝直奔议政殿而去。
黄朝定睛一瞧,只见议政殿正中央端坐着一个年纪尚幼的孩童,想来便是延平王郑克爽了。
他赶忙躬身施礼,朗声道:“大清使臣黄朝,参见延平王!”
郑克爽见状,不紧不慢地抬起手,说道:“大清使臣免礼。”
黄朝谢过之后,直起身子,目光恰好落在郑克爽身旁的冯锡范身上。
他嘴角的笑容愈发明显,对着冯锡范呵呵一笑。
这一笑,可把冯锡范给气坏了。
他本就对黄朝心存不满,此刻见黄朝如此无礼,更是怒不可遏,当即怒斥道:“好你个黄朝,见了老夫,竟然也不行礼?莫非你不把老夫放在眼里不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