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的话语勾起了康熙的回忆。
康熙九年时,苏麻喇姑献计,将察哈尔王阿布奈骗至盛京并将其软禁。
那也是康熙第一次回到他的东北老家——盛京。
然而,自那以后,由于三藩之乱的爆发,康熙虽然时常带人去围猎,但却未曾出关。
索额图接着说道:“是啊,皇上,臣也想回盛京看一看……”
“你?你就不必了!”康熙一脸淡然地摆了摆手,似乎对索额图的跟随并不感兴趣。
索额图见状,心中不禁一紧,连忙问道:“呃……这是为何?”
站在一旁的明珠听到康熙不让索额图跟随,心中暗自窃喜。
他心想,既然康熙不让索额图去,那肯定是要带自己去了。
于是,他赶忙上前一步,满脸谄媚地问道:“皇上,那咱们去盛京,该怎么去呢?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康熙看着明珠那副急切的样子,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淡淡的笑容。
然而,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明珠如坠冰窖。
“谁说带你去了?”康熙的声音不大,却如同重锤一般敲在了明珠的心上。
“呃……”索额图先是一愣,随即反应过来,不由得笑出声来:“嘿嘿,明相,看来你是自作多情啦!”
他的笑声中既有对明珠的嘲笑,也有一丝幸灾乐祸。
康熙看着眼前这两个人,一个满脸尴尬,一个得意洋洋,觉得十分有趣。
他不禁摇头笑道:“你们呐……”
笑过之后,康熙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他郑重地吩咐道:“索额图、明珠,朕此次前往盛京,命太子监国。你们二人要尽心尽力辅佐太子处理政务,京城离不开你们二人。”
闻听此言,二人如蒙大赦,连忙双膝跪地,诚惶诚恐地应道:“臣遵旨。”
他们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原来康熙此次离京,并非将所有政务都托付给他们,而是让他们继续处理一些日常事务,遇到大事才需要每三日汇总一次,送往北方由康熙亲自定夺。
康熙见状,微微颔首,表示满意,接着又说道:“此外,凡小事不必向朕汇报,尔等可自行决断。但若是有大事发生,务必每三日将相关事宜一并送往北方,由朕来决定如何处置。”
“遵旨!”二人齐声回答。
康熙稍稍停顿了一下,似乎想起了什么,突然问道:“呃……明珠,纳兰性德如今身在何处?”
纳兰性德,乃是明珠之子,如今已然是个二十来岁的翩翩少年郎了。
他自幼聪慧过人,六七岁时便因出众的文采被世人赞誉为神童,其名声可谓是家喻户晓,人尽皆知。
少年时期的纳兰性德,更是拜在了李光地这位大儒门下,潜心学习经史子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文学造诣愈发深厚,所作诗文更是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如今的纳兰性德,已然成为了大清最负盛名的才子之一,其才华横溢,甚至超越了许多汉族文人。
他生性随和洒脱,不拘小节,却又风度翩翩,气质高雅。
康熙十五年的殿试中,纳兰性德一举夺魁,高中二甲第七名,被赐予进士出身,可谓是风光无限。
但纳兰性德不愿从政,只喜欢文学。
因此康熙特命纳兰性德拜徐乾学为师,随后纳兰性德主持编纂了一部儒学汇编《通治汤经解》。
康熙十三年的时候,纳兰性德与两广总督卢兴祖的女儿卢氏结婚。
康熙十六年,卢氏难产去世。
纳兰性德哭成了泪人,为了悼念亡妻,纳兰性德写下一首《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杯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这一首诗词,当时就火爆整个文人界,随后,纳兰性德又作《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
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
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这一首诗词,让人潸然泪下,大才子之名传扬四海。
接着,纳兰性德一首又一首诗词横空出世,将悼念亡妻之心,推向了高潮。
然而纳兰性德自卢氏去世后,便整日以泪洗面,完全不像满洲人的大老爷们一般。
再后来,纳兰性德的两首诗词,直接封神,让无数汉人儒生,均对一个满人佩服的五体投地。
《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
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
这首诗词成为日后文人墨客学习的标准,然而下一首诗词,更是将康熙年间前期的文学,推向了高峰。
《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这首诗词一经流出,就连康熙也不断的夸赞。
康熙皇帝对纳兰性德的才华十分欣赏,曾多次有意让他入朝为官,但都被纳兰性德婉言谢绝了。
无奈之下,康熙只好另作安排,让纳兰性德负责编纂《诗经》。
纳兰性德对于这项工作可谓是尽心尽力,他不仅认真校对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还对其中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常常感叹,相比起他父亲担任宰相时的忙碌与压力,编纂《诗经》简直是一种享受。
然而,尽管纳兰性德没有正式入朝为官,但他对经筵日讲却有着浓厚的兴趣。
每天,当那些汉人儒生们为康熙讲解经史子集的时候,纳兰性德总会准时前来蹭课。
在经筵日讲上,纳兰性德展现出了他过人的学识和敏锐的思维。
他常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让那些汉人儒生们措手不及。
陈廷敬、熊赐履、高士奇、张英、李卫等一众儒生,在他的犀利言辞面前,常常被驳得面红耳赤,十分尴尬。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