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康熙说恕他们无罪,三人才稍稍松了一口气,但他们的心中仍然充满了担忧和不安。
康熙似乎看透了他们的心思,继续说道:“只要尚之信能够投降,朕仍然不予追究。至于平南王要求葬于辽东,朕也准了!”
康熙的这番话,让尚之孝、尚之隆和尚之琬三人感到既意外又惊喜。
他们原本以为康熙会对他们严惩不贷,没想到康熙如此宽容大度。
“呃.....那我们?”尚之孝问道。
康熙面带微笑,语气轻松地说道:“尚之琬和尚之隆,你们就留在京城任职吧。而尚之孝呢,今日便启程前往江西,与康亲王会合。一旦局势稳定下来,你就可以率领军队攻入广东,平定叛乱!”
尚之孝听到这番话,心中不禁涌起一股狂喜。
他原本还担心自己会因为某些原因受到责罚,没想到不仅没有被惩处,反而得到了这样一个带兵平叛、建功立业的好机会。他立刻跪地谢恩,感恩戴德之情溢于言表。
当天,尚之孝就迫不及待地赶回了江西。
待三人离开乾清宫后,康熙独自一人静静地站在桌前,凝视着桌上的舆图,突然间,他的泪水像决堤的洪水一般奔涌而出。
“朕……朕实在没有想到啊,这三藩竟然都造反了……”康熙喃喃自语道,声音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最初,吴三桂起兵造反,紧接着耿精忠也举起了反旗,而如今,两年过去了,尚之信竟然也囚禁了自己的父亲尚可喜,一同反叛。
这一连串的变故,让康熙感到无比的震惊和羞愧。
时光荏苒,吴三桂起兵造反已经过去了整整四年。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朝廷倾尽全力,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来镇压这场叛乱。
然而,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死伤的将士多达几十万,但叛乱的火焰却依旧熊熊燃烧,未能被彻底扑灭。
面对如此艰难的局面,康熙皇帝的心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日夜忧心忡忡,寝食难安,为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安宁而焦虑不已。
然而,在这片黑暗的时刻,终于传来了一丝曙光。
图海将军在平定蒙古和西北之后,率领着他那威震天下的虎军,如同一股狂风般直扑湖北。
这个消息让康熙心中稍感宽慰,他知道图海的军事才能和虎军的强大战斗力,或许能够给这场叛乱带来转机。
“皇上,既然王辅臣能够招降,那么无论是耿精忠、还是尚之信、乃至是孙延龄,朝廷都可以招降。”高士奇谏言。
康熙微微颔首:“你说的对,朕对吴三桂的态度是必剿!而对于其他从叛者,全部可以招降。”
康熙态度明确,只围剿吴三桂,至于其他的人,只要投降大清,一律赦免他们无罪。
因此康熙派出去多个钦差特使,分别去了福建、广东和广西。
就在此时,另一个好消息也接踵而至。
南怀仁先生成功研制出了第四批火炮,这批火炮的威力比以往任何一批都要巨大。
康熙皇帝听闻这个消息后,亲自前往试炮现场,想要亲眼见证这一伟大的发明。
当康熙皇帝亲手点燃火炮时,只听得一声巨响,震耳欲聋。
那巨大的炮弹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天际,狠狠地砸向了远处的巨石。
刹那间,巨石被炸得粉碎,溅起的碎石如雨点般四散落下。
众人见状,无不大惊失色,惊叹于这火炮的威力之巨。
康熙皇帝见状,心中大喜过望。他深知这样的火炮一旦投入战场,必将给吴三桂的叛军带来沉重的打击。
于是,他毫不犹豫地下令,将这些威力巨大的火炮全部运往荆州,以支援前线的战事。
随着这批火炮的运抵,战场上的局势或许将会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康熙十六年,这一年对于大清来说,可谓是多事之秋,更是三藩之乱的转折点。
耿精忠突然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他撤走了驻扎在江西建昌的耿继祚部。
这一举动让康亲王杰书大为疑惑,因为他不明白耿精忠为何会在这个时候做出这样的决定。
杰书深知耿精忠此举背后肯定隐藏着某种原因,于是他当机立断,立刻派出信使,快马加鞭地将这个消息传递到了京城。
康熙在接到这个消息后,也同样感到十分诧异。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康熙推测耿精忠的内部可能发生了一些问题。
就在康熙思考耿精忠撤军原因的时候,又有一封重要的信件送到了他的面前。
这封信是由李光地传来的,信中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郑经与耿精忠之间似乎发生了矛盾。
这个消息让康熙心中的疑惑得到了解答,他认为耿精忠撤军很有可能是因为受到了郑经的逼迫。
康熙立刻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于是他果断地给杰书下达了一道指令:“耿精忠撤建昌诸贼,其为海寇所逼无疑,我兵宜乘机前进,其令大将军杰书酌量招抚,勿坐失事机。”
同时,康熙还迅速派出使者,前往福州招降耿精忠。
在康熙的深思熟虑和巧妙布局下,原本错综复杂的局势开始逐渐朝着对大清有利的方向发展。
康熙不仅果断地命令杰书等人撤除对温州的包围,转而将兵力集中起来,进攻福建,而且还向耿精忠抛出了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只要耿精忠愿意归顺大清,那么之前他所犯下的一切过错都可以一笔勾销。
这一决策背后其实有着深刻的原因。
原来,郑经曾经向耿精忠请求借用漳州和泉州两地来招募军队,但却遭到了耿精忠的断然拒绝。
这一事件导致郑经和耿精忠之间的关系急剧恶化。
此后,郑经更是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地攻打耿精忠,一举夺取了他所占据的漳州、泉州以及汀州等多个府县。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耿精忠已经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他深知,如果不能守住自己的老家,那么他将失去最后的立足之地。
在这种情况下,耿精忠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先撤回防守江西的大军,以确保自己的大本营安全。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