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祖母……朕……”康熙被太皇太后这么一说,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反驳才好。
只见他眉头微皱,嘴唇轻抿,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纠结与无奈。
这时,太皇太后的语气渐渐缓和了下来,语重心长地继续劝道:
“我本不该插手管理朝政之事,毕竟这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但吴三桂可不是之前的鳌拜能比的呀!那鳌拜就在眼前,你还能看得见、摸得着。
可这吴三桂远在千里之外,你连见都没见过他,对他的脾气秉性、相貌如何更是一无所知。因此,在处理这件事情时,你一定要深思熟虑,切不可莽撞行事。”
听到这里,康熙沉默片刻后,缓缓伸出手来,朝着太皇太后深深地作了一个揖,恭敬地说道:“多谢皇祖母的教诲,孙儿谨记在心。”
然而,太皇太后何等精明之人,她一眼就看出康熙虽然嘴上应承着,可心里其实并未真正服气。
不仅如此,从康熙那略显僵硬的动作和勉强的表情中,太皇太后甚至感觉到了他些许的反感之意。
“玄烨啊!”太皇太后语重心长地说道,“这江山社稷可不是那么容易坐稳的呀!治理天下更是困难重重。你如今应当多多学习、虚心求教,特别是像熊赐履、陈廷敬这样的大儒学者……他们的学问和经验对你定会大有裨益。”
康熙皇帝微微颔首,表示赞同:“皇祖母所言极是,孙儿每日都会聆听日讲官授课,确实受益良多。”
祖孙二人的话题逐渐转移到了治学之道上,气氛也随之缓和了许多。
他们畅所欲言,交流着各自对于学问的见解和体会。
时间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两人已经交谈了约摸一个时辰之久。
最后,祖孙俩结束了这场深入的对话,各自散去。
康熙皇帝迈着沉稳的步伐返回乾清宫。
然而,对于太皇太后方才的谆谆教诲,他很快便将其抛诸脑后。
并非是他记性不好,实在是此时的康熙皇帝自觉已羽翼渐丰,身边又有众多才华出众的大臣们辅佐,坚信凭借自身的能力必定能够掌控乾坤,主宰天下大势。
说白了,正值青春年少的康熙皇帝,内心深处难免存在些许叛逆情绪。
再加上此前成功扳倒权倾朝野的鳌拜以及议政王,这一系列的胜利让他自信心极度膨胀,甚至产生了一种天下无敌的错觉。
用当今通俗的话语来讲,那便是彻底“飘”了起来。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了宫殿内,映照得金碧辉煌。
此时,即将担任日讲官的依旧是高士奇与明珠二人。
在过去的连续五六天里,康熙皇帝的日讲官中总是少不了高士奇的身影,而另外一位则按照轮值制度交替出现。
之所以如此安排,并非其他原因,而是因为高士奇口才极佳,言辞动听,且才华横溢,深得康熙喜爱。
离上课还有一段时间,只见明珠脚步匆匆地赶来。
他神色略显苍白,额头上甚至还渗出了些许汗珠。
康熙见此情景,不禁微微一笑,开口问道:“明珠啊,今日怎来得如此之早?”
明珠赶忙跪地行礼,声音略带颤抖地回答道:“皇上,出大事了……”
康熙微微皱起眉头,脸上流露出一丝不悦之色,沉声道:“慌慌张张的像个什么样子!你身为兵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如此失态,成何体统!”
尽管康熙对明珠的表现稍有不满,但还是示意他起身回话。
明珠定了定神,从袖口中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份奏折,双手递交给身旁的太监。
那太监不敢怠慢,迅速将奏折呈送至康熙面前。
康熙面带微笑,语气轻松地问道:“究竟是什么大事,难道是兵部收到的消息?”
明珠连忙点头应道:“回皇上,正是来自云南的奏折……”
当听到“云南”二字时,康熙原本放松的神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面色也随之紧绷。
他急忙伸手接过奏折,迫不及待地打开仔细阅读起来。
随着目光在奏折上移动,康熙的表情愈发凝重,仿佛奏折中的每一个字都承载着千钧重担。
这一眼看过去可不得了,康熙皇帝顿时气得怒发冲冠,猛地一拍那雕着龙腾图案的金色龙案,震得桌上的笔墨纸砚都微微跳动起来。
只见那份让他如此动怒的奏折,乃是平西王吴三桂呈递给兵部的。
展开奏折细细观瞧,但见上面工工整整地写道:“今云南刘三井部、彝瓦族部、水西部悍然叛乱,臣已当机立断,出动绿旗兵以及我朝精锐的八旗劲旅火速前往围剿叛匪……”
看到此处,康熙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瞪大双眼,扯着嗓子大声吼道:“可恶至极!朕明明之前就听闻这刘三井等部早已归顺我大清,怎会如今又突然叛乱了呢?简直岂有此理!”
一旁站着的大臣明珠见状,脸色变得煞白,嘴巴张了几张却欲言又止,最终只能结结巴巴地说道:“皇上……微臣……”
还没等明珠把话说完,康熙便不耐烦地大手一挥,打断了他的话头:“休要啰嗦!立刻传旨,召见索额图、熊赐履、陈廷敬、高士奇速速前来乾清宫面圣!”
“嗻……”听到旨意的太监赶忙应声,随即一路小跑着去传唤诸位大臣了。
而明珠眼看着康熙已经派人去找其他大臣了,稍稍犹豫了一下后,又小心翼翼地凑上前去,压低声音对康熙说道:“皇上……此次云南出现叛乱的部落,按照惯例,这种涉及战事之事,是否应当先与议政王们共同商议一番呢……毕竟,这可是祖宗定下的规矩呀。”
说完这话,明珠便垂首而立,大气也不敢出一口,静静地等待着康熙皇帝的回应。
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尽管这些议政王已然不再直接插手朝廷政务,但他们于军队之中所累积的威望绝对不可小觑。
康熙静静地聆听完毕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同,紧接着压低声音喃喃自语道:“的确如此啊,关于这件事情,理应告知他们知晓……”
稍作停顿,他高声下令:“传朕旨意,速召康亲王与安亲王前来乾清宫议事!”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