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英拿起手中的试卷,递给他。
熊赐履接过试卷,仔细地看了起来。
随着阅读的深入,熊赐履的嘴巴渐渐张大,脑门也开始冒出虚汗。
最后,他摇着头,喃喃自语道:“这……这……”但并没有把话说完。
他轻轻地把试卷递给了张英,随后说道:“继续评分吧……”
这一夜的阅卷工作,尽管大家感到十分疲倦,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充满了兴奋和期待。
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那份令人惊叹的试卷。
每一个人看到这份试卷后,都不禁惊得张大了嘴巴,额头也开始冒出细密的汗珠。
第二天早上,熊赐履早早地来到了乾清宫,并将试卷递交给了康熙皇帝。
“启禀皇上,经过我与张英等大臣的认真阅卷,最终确定第一名的试卷编号为十五号……”熊赐履恭敬地说道。
说完之后,他小心翼翼地偷看了康熙皇帝一眼。
“嗯……十五号试卷是谁写的?”康熙皇帝不紧不慢地问道。
“回皇上,是……是高士奇……”熊赐履有些犹豫地回答道。
“高士奇?”康熙皇帝惊讶得张大了嘴巴,脸上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他原本坚信,这次科举考试的第一名必定会是李光地。
李光地的才华自然不必多言,但即便如此,他与康熙九年的状元和榜眼相比,仍稍显逊色。
而这高士奇,本是康熙赐予的一次考试机会,却出人意料地名列榜首。
熊赐履将试卷拿起,呈给康熙:“皇上,此乃十五号卷,高士奇所作。”
康熙接过试卷,目光刚触及题目,便惊愕得愣在了原地。
原来,这高士奇所写的题目竟然是《三藩利弊》!
高士奇在文中直言不讳,指出三藩的弊端远远大于其益处。
当初设立三藩本意是为了镇守边疆,由三位汉人藩王统领一方。
然而,如今三藩的势力日益壮大,朝廷已难以掌控,甚至可能被其拖累至垮台。
以康熙元年为例,朝廷全年的税收仅有九百万两白银,而吴三桂一人竟向朝廷索要了一千一百万两白银。
更何况当时吴三桂刚刚擒获大明永历皇帝朱由榔,云南尚未完全平定。
因此吴三桂要多少,朝廷就得给多少,这已经成了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
而高士奇在试卷中所谈到的观点,恰好与康熙心中所想完全一致,可谓是不谋而合。
康熙一边阅读着试卷,一边忍不住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当他看完这份试卷后,不禁摇头感叹:“朕一直想遍访天下贤才,却没想到真正的贤才竟然就在朕的身边……”
熊赐履看到康熙如此评价,立刻明白康熙对高士奇也是赞赏有加。
于是,他赶紧回答道:“皇上所言极是,高士奇确实才华出众,令人刮目相看。”
接着,康熙又吩咐道:“熊赐履,你去告诉其他阅卷官,这份试卷的内容绝对不能外传。”
熊赐履连忙答应:“嗻,臣回去就办!”
康熙继续下令:“召高士奇觐见,同时让明珠、索额图、陈廷敬一同前来。”
熊赐履应道:“遵旨。”
没过多久,高士奇在国子监接到了召见的旨意,但因为距离较远,所以来得稍晚一些。
而其他几位大臣,如明珠、索额图和陈廷敬,则都在皇宫内处理政务。
他们得知康熙的召唤后,纷纷赶到乾清宫,向康熙行礼。
康熙面带微笑地点点头:“都起来吧,赐座。”
索额图、陈廷敬、明珠谢恩后坐了下来,心中暗自揣测着康熙此次召见的目的。
现今因着魏裔介的变革,朝廷之事皆于日讲中与康熙敲定。
虽仍有议政王存在,但他们的议政殿已无足轻重,沦为形式。
故而,当前手握重权者,当属索额图和明珠。
此外,陈廷敬和熊赐履也位列内阁。
此四人乃康熙最为信赖之人,亦是当今掌握实权之士。
然而,熊赐履专注于翰林院、国子监等地,而陈廷敬则致力于户部及其他琐事。
康熙拿起高士奇的试卷,对明珠说:“明珠,给众人念念吧。”
明珠接过试卷,开始朗读:“《三藩利弊》,所谓三藩,乃是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之子耿精忠……”
正当明珠读到中途时,乾清宫外传来太监的声音:“启禀皇上,高士奇来了。”
众人听到康熙的话后,纷纷转头向殿外望去。
只见一名身形瘦弱、面容白皙的书生,正缓缓走来,停在了乾清宫的门外。
康熙微微点头,说道:“进来吧。”
高士奇得到允许后,迈着稳健的步伐走进了宫殿,然后跪地向康熙行礼。
康熙看着眼前的人,开口询问道:“嗯,起来吧。你就是高士奇吗?”
熊赐履和陈廷敬曾经去过魏裔介的家,并与高士奇一同饮酒,对他自然是熟悉的。
然而,对于康熙来说,这是他首次见到这个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