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眼神深邃,紧紧地盯着多尔衮,似乎想透过他的眼睛看到他内心深处的想法。
多尔衮沉默不语,静静地盯着范文程,仿佛在思考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范文程才开口说道:“吴三桂之所以背叛李自成,是因为李自成入京后,纵容士兵肆意烧杀抢掠,导致百姓生活困苦,官员和绅士被杀,李自成注定无法成就大业。”
多尔衮自幼便熟读中国历史,对于这些道理自然心知肚明。
他深知,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只有以仁义之师安抚民心,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范先生,您的意思?”多尔衮面色凝重地问道。
“吴三桂说的对,我等要兴仁义之师,禁止士卒烧杀抢掠,
还要保护大明的皇陵,为大明的皇帝发丧,只要得到大明百姓的人心,便能一举击溃李自成,甚至定鼎中原!”
说到这里,范文程声音高亢,激动得满脸通红。
他知道,若能实现这个目标,不仅可以消灭李自成的大顺政权,还可能彻底征服明朝的天下,让清朝成为这片土地的主宰。
莫说这定鼎中原,就是踏入山海关,都是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一生的梦想。
如今这大好的功劳唾手可得,多尔衮兴奋不已,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欲望。
“好,那就按吴三桂的意思办!”多尔衮眼睛一眯,眼中闪烁着野心勃勃的光芒。
他深知此举的重要性,只有赢得民心,才能稳固统治,进而实现更大的野心。
随后,多尔衮瞅了瞅范文程,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范文程摆摆手,示意多尔衮不要着急,然后走到多尔衮的面前,小声的耳语几句。
多尔衮听得十分认真,神情专注,仿佛在聆听着一个绝世机密。
听完之后,多尔衮竟然哈哈大笑起来:“妙!妙啊!先生果然大才!”
他的笑声回荡在营帐内,充满了得意与自信。
且说这多尔衮,修书一封同意了吴三桂的书信要求。
吴三桂拿到书信之后大喜过望,心中暗喜:“哈哈!有了多尔衮的支持,我必能击溃李自成,报了国仇家恨。”
五月二十六日,李自成率领大军抵达山海关以西,气势汹汹地准备进攻山海关。
与此同时,多尔衮的大军也已经抵达了山海关外十五里处,并迅速安营扎寨。
吴三桂得知多尔衮到来后,心中的疑虑顿时消除了不少,他相信多尔衮不会欺骗自己。
此时的吴三桂决定主动出击,他派出两万大军,奋勇向前,与李自成的大军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厮杀。
战场上刀光剑影,喊杀声震天动地。
然而,这场激战并没有等来多尔衮的援助,反而是吴三桂的军队不断遭受损失。
经过一番苦战,吴三桂的军队逐渐陷入劣势,伤亡惨重。
这时,吴三桂才意识到自己被多尔衮骗了。
他感到无比愤怒和绝望,但又无计可施。
他深知如今已无法再次向李自成投降,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于是,吴三桂只得硬着头皮选择突围,亲自出马前往山海关面见多尔衮。
“启禀摄政王,吴三桂求见!”士卒禀报,声音洪亮。
听到这个消息,多尔衮不禁大喜过望。
他连忙下令道:“快!快请吴三桂将军进来!”
吴三桂迈着沉稳的步伐走进了帅帐,他抱拳禀手,语气坚定地说道:“南朝山海关总兵平西伯吴三桂,拜见北朝摄政王!”
多尔衮急忙从座位上站起来,快步走到吴三桂面前,紧紧握住他的双手,满脸笑容地说道:“好!好!好啊!盼星星!盼月亮,终于把你吴三桂给盼来了!”
两人都是心怀叵测的人物,彼此之间都心照不宣。
吴三桂的这番举动意味着他自认为是大明的臣子,而多尔衮则代表着大清。
虽然双方心知肚明,但表面上却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
吴三桂接着说道:“摄政王,如今事态紧迫,如果今天您再不发兵援助,李自成将会占领山海关。
到那时,您要想入关拯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恐怕此生将难以实现啊!”
多尔衮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冷笑,反问道:“哦?救民?
你所救的是你们大明朝的子民,与我大清又有什么关系呢?”
多尔衮这话的意图十分明显,他显然不会为了明朝而出兵攻打李自成。
而吴三桂也明白多尔衮话中的深意。
于是,他赶忙说道:“摄政王,只要您愿意出兵,我们保证不会伤害任何一个大明百姓,也不会侵犯大明的陵寝。
我吴三桂在此发誓,若能做到这些,我大明愿与大清以黄河为界,
我们将在南京建立新的基业,黄河以南归大明所有,黄河以北则属于大清。”
多尔衮听后微微一笑,表示:“这件事以后再说吧。
眼下李自成势力强大,我大清官兵一旦进入山海关,
根本无法分辨哪些是你的士兵,哪些又是李自成的人马。”
吴三桂不禁愣住,疑惑地问道:“呃……摄政王这是什么意思呢?”
多尔衮轻轻笑了笑,解释道:“我们双方联合起来,军队数量也不过20万,
实在不能再有无辜之人相互厮杀了,您觉得我说得对吗?”
吴三桂点了点头,他明白多尔衮说得有道理。
如果大清的八旗兵真的进入山海关,的确难以分清大顺军和大明军队。
只见多尔衮轻咳一声,目光如炬地盯着吴三桂说道:“平西伯,无论您是否真心降清,
首先要做的便是让您的军队与我军保持一致。
您可下令让他们像我们一样剃发易服,如果有人胆敢违抗,格杀勿论!”
这多尔衮的一番话无疑是给了吴三桂一个巨大的台阶下。
毕竟他自己也知道,面对李自成的大军,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战胜的。
而如今有了多尔衮的支持,他就有了更大的胜算。
吴三桂并非愚笨之人,自然明白多尔衮的用意。
如果多尔衮不肯发兵相助,那么他必然会陷入困境,甚至可能失去性命。
就在此时,一名剃头匠来到了吴三桂身边。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