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声音洪亮,瞬间吸引了在场所有人的目光,特别是那些议政王们更是格外关注。
魏裔介此人啊,近些年来但凡呈上奏折,对于诸位王爷而言绝对不会是什么好事情。
正因如此,那些王爷们对他可谓是恨得咬牙切齿。
然而,令人无奈的是,这魏裔介既不贪赃枉法,亦不受人贿赂,更没有犯下任何罪行。
即便是有人想要刻意诬陷于他,还有康熙皇帝在背后全力庇护着。
这不,当王爷们再次瞧见魏裔介递上的奏章时,心中不由得一阵颤抖。
"哦……魏爱卿,不知今日你所奏之事为何?"康熙皇帝开口询问道。
原来呀,只要是在这大朝之上所撰写的奏章,绝大多数都会交由朝中大臣们共同商议讨论。
而这一点却与那密折有所不同,所谓密折乃是以蜜蜡严密封存,并加盖私人的印章。
待到送达皇上手中之时,皇上还会仔细查验印章以及蜜蜡是否完好无损。
此时,只见魏裔介恭恭敬敬地回答道:"启禀陛下,我朝的内三院自从天聪十年设立至今,已然过去了四十余个春秋岁月。
如今看来,其内部的职能机构已无法适应大清国日益蓬勃的发展需求,微臣斗胆提议对内三院进行一番改革。"
魏裔介此言甫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议政王和一众朝臣顿时炸开了锅,喧哗之声此起彼伏。
康熙则不慌不忙地展开奏章,神情专注且饶有兴致地阅读起来。
待到康熙阅毕,他微微颔首,表示认可,并开口道:“魏爱卿,不妨详细说说,究竟该如何进行改革呢?”
魏裔介闻言,恭敬地拱手施礼,然后面向众人开始阐释:“想当年,天聪十年之时,太宗皇帝英明睿智,仿效明朝制度,设立了国史院、内秘书院以及内弘文院。
而且每个院中都安排了一名大学士主持事务。
其中,内国史院负责记录并注释朝廷的诏令,编纂实录和史书,拟定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重要文件;
内秘书院则主管处理外交文书以及敕谕祭文;
而内弘文院的职责在于诠释历代人物行为的善恶得失,为皇上进讲治国理政之道。”
说到此处,魏裔介稍作停顿,接着语气坚定地继续说道:“然而时至今日,大清国已然实现九州一统之伟业,不仅掌控着蒙古、西藏、回族等广袤地域,
其疆域更是向北延伸至库页岛,向南拓展至西沙群岛。
这般辉煌盛景,早已超越往昔偏居关外时的大清。
正因如此,现行的内三院体制已无法满足大清国日益发展壮大的需求,所以必须进行改革!”
康亲王身为议政王之尊,当仁不让地率先站起身来,目光炯炯地望向魏裔介,开口问道:“哦?不知魏大人有何高见,这内三院究竟应当怎样进行改革呢?”
魏裔介脸上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容,从容不迫地回应道:“王爷,请容下官细细道来。
就拿国史院为例吧,现今圣上欲编纂《明史》,所任用之人却是来自翰林院,而非国史院之人,王爷您可知其中缘由?”
康亲王微微皱眉,思索片刻后答道:“想来或许是因为国史院人力匮乏所致。”
事实上,国史院的定编人数的确颇为有限,并且其中多数皆为满族人氏。
魏裔介轻轻颔首,表示赞同:“回王爷所言,国史院人手确显不足,然而翰林院在修纂《明史》方面却有着更为显着的优势所在。”
他稍稍停顿一下,接着侃侃而谈:“其一是由于翰林院的掌院大学士乃熊赐履大人,此人堪称当世大儒,不单才华横溢,更是对历史有着极为深刻的理解与造诣。”
说到此处,魏裔介略微加重了语气,继续阐述道:“其二,翰林院中的庶吉士以及诸位官员,他们皆是通过科举考试脱颖而出的进士之才,可谓是千里挑一之选。
这些人均为饱读诗书之士子儒生,对于各种文学门类均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精通之处。”
说到此处,只见朝堂之上众官员皆颔首示意,表示认同:“确实如此啊!这翰林院之中的每一人,皆是我大清朝廷里文采斐然之士中的翘楚。”
魏裔介紧接着又道:“再者,翰林院负责编纂《明史》一事,可谓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众人各司其职,所承担的撰写任务亦各有差异。”
就在这时,陈廷敬霍然起身,朗声道:“所言极是,现今之翰林院,不管是纂修《明史》,亦或是其他各类史籍典籍,无疑都是最为适宜的所在。”
魏裔介闻此,脸上露出一抹会心的微笑,接着说道:“此外,就编辑实录、史书,以及撰写拟定郊祀祝文、诰命册文等等事宜而言,这些对于翰林院来说亦是信手拈来呀!”
康亲王微微颔首,表示对其观点的认可。
毕竟,于他所见,魏裔介所言尽属文人之事,与朝政并无直接关联,故而他也不再对国史院之事做出任何回应了。
此时,安亲王出言发问:“那么,内秘书院又是如何呢?”
魏裔介猛地转过头来,目光如炬地说道:“众所周知,内秘书院主要掌管着外交文书,以及敕谕祭文等重要事务。
那么问题来了,这内秘书院是否能够和理藩院进行合并呢?”
说到这里,他稍微顿了一下,似乎在等待众人的回应,但见无人说话,便继续讲道:“那咱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个理藩院究竟是个怎样的机构吧!
理藩院啊,可以说是大清朝统治蒙古、回部还有西藏等众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最高权力机关!
而且它还承担着处理与沙俄相关的外交事务的重任哦!
想当年,大清国在崇德元年也就是公元 1636 年的时候,就专门设立了蒙古衙门。
到了三年后的六月份,才正式更名为理藩院,并归属于礼部管辖。
等到顺治元年时,又重新调整设置了尚书和侍郎等官职。
而到了顺治十八年,更是确定了其官制与其他六部相同,就连理藩院的尚书都能参与到朝廷的议政之中!”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