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亲王也紧接着附和道:“臣附议安亲王,祖宗之法不可轻改,满汉之间的界限亦是如此。”
然而,也有几位大臣持不同意见,他们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国家需要更多的新鲜血液和不同的声音,满汉之间的界限应当逐渐淡化,以推动国家的全面发展。
这些大臣们坚信,只有消除民族隔阂,让各族人民共同参与国家事务,才能实现真正的团结与繁荣。
这时,熊赐履站了出来,他声音虽轻却坚定:“陛下,臣以为,国家之强盛,非一族之力所能及,当广开才路,不拘一格。满汉之界限,实为历史之遗留,若因此阻碍了国家之进步,实乃可惜。臣恳请陛下三思。”
话音刚落,就有满族官员站出来反驳:“熊大人,你这话我可不认同!我们满人乃是大清朝的统治阶层,岂能与汉人平等相待?”
“不错!”另一名满族官员附和道,“汉人终究只是被征服者,怎能与我们满人平起平坐?”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其他大臣也纷纷加入讨论,朝堂上一片混乱。
皇帝见状,轻轻咳嗽一声,众人顿时安静下来。
皇帝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所言不无道理,但此事关系重大,需从长计议,议政王大臣都表个态。”
安亲王首先表态:“魏裔介所奏不合情理,臣驳回他的意见。”
康亲王点点头:“臣附议。”
庄亲王、惠郡王和温郡王纷纷站出来说道:“臣附议。”
……
接下来朝臣中的满人官员纷纷站了出来:“臣附议。”
一时间,朝堂之上附议声此起彼伏,而汉人官员们则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康熙坐在龙椅之上,目光威严地扫视了一圈朝堂,最后落在了福全、明珠和索额图身上。
他们都是康熙最为信任的大臣,但此刻却因为满族的身份,担心得罪其他满族官员而选择保持沉默,不敢轻易发表意见。
康熙的脸色变得苍白,心中充满了失望。
他原本期望这些心腹之臣能够站出来为自己说话,但现在看来,他们也无能为力。
这时,陈廷敬皱起眉头,看向熊赐履。
熊赐履无奈地叹息一声,又瞅了瞅张英。
张英资历尚浅,面对如此局面也是束手无策,只能向魏裔介使眼色。
魏裔介见状,突然哈哈大笑起来。
众人皆惊,不知道他为何发笑。
康熙疑惑地问道:“魏大人,因何发笑?”
魏裔介停止笑声,严肃地说:“如果是先帝顺治爷的圣旨,安亲王等人是否会认为有效呢?”
安亲王闻言,上前一步,坚定地回答道:“顺治爷的圣旨,自然有效!”
魏裔介一脸严肃地说道:“臣奏请皇上请出顺治十五年(1658)七月二十三日的圣旨!”
康熙心里暗自琢磨着魏裔介的意图,但他知道自己内心是支持魏裔介的。
于是他好奇地问道:“魏先生,你这是什么意思呢?”
魏裔介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神秘的笑容:“皇上,等圣旨拿出来后,您就会明白了。”
要知道,现在已经是康熙八年了,而那份圣旨却是顺治十五年的。
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一年,谁又能清楚地记得十一年前的事情呢?
就算是历经三朝的元老级大臣安亲王,此刻也是一脸茫然,完全想不起十一年前的圣旨究竟写了些什么。
他只能呆愣愣地看着魏裔介,试图从他脸上看出一些端倪。
康熙轻轻挥了挥手,示意身边的太监去取来顺治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的圣旨。
整个金銮殿上陷入了一片死寂般的沉静,没有人敢轻易开口说话。
康熙默默地坐在龙椅上,目光扫视着群臣,众人纷纷低头不敢对视。
只有魏裔介稳稳地站在那里,闭上眼睛,仿佛在沉思冥想。
陈廷敬、张英、熊赐履三人紧紧盯着魏裔介,他们也摸不清这魏裔介到底想要做什么。
而安亲王和康亲王等人则面面相觑,谁也拿不定主意。
朝堂上的大臣们更是一头雾水,与其说是不明白,倒不如说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
毕竟,魏裔介这两日的上书举动已经惹怒了朝中满族官员。
这时,一名小太监小心翼翼地捧着一块黄绸走进金銮殿。
众人定睛一看,那正是顺治十五年七月二十三日的圣旨!
康熙皇帝接过圣旨,缓缓展开,全场所有人都屏住呼吸,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份十一年前的圣旨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只见康熙皇帝的眉头逐渐舒展开来,脸上浮现出一丝恍然大悟的神情。
他抬起头,目光落在魏裔介身上,眼神中闪烁着赞赏之意。
心中暗自感叹:“这魏裔介啊魏裔介,你果然心思缜密,这个计策真是巧妙至极。”
康熙看着圣旨呵呵一笑,然后走下金銮殿,将圣旨递给了明珠。“明珠,你来念这圣旨!”康熙说道。
明珠一脸疑惑地接过圣旨,但他还没来得及打开,就看到康熙面向龙椅,并出人意料地跪了下来。
康熙的声音庄重而坚定:“儿臣玄烨,接皇阿玛圣旨!”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