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点点头,脸色凝重:“自然知道,奏销案、哭庙案、通海案,这些案子如三把利剑,高悬在江南士子的头顶,让他们无法喘息!”
李光地叹了口气,语气沉重地说:“这三大案,实在令人痛心啊!它们都发生在江南地区,给那里的读书人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特别是江苏和南京一带,更是深受其害。”
康熙静静地听着,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悲愤之情。
李光地继续说:“就拿哭庙案来说吧,这场案子导致了一百二十一名士子被斩首,这些人原本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啊!他们无辜受死,实在让人惋惜。”
康熙皱起眉头,心中充满了对这些士子的同情和惋惜。
康熙回忆起当年的情景,缓缓说道:“我曾听说过,特别是那位叫金圣叹的先生,他可是得到过顺治皇上亲自嘉奖的人物。”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感慨。
李光地接着说:“这康熙元年的三大案,据说是由鳌拜一手推动的。由于这些冤案,使得江南的读书人对朝廷心生怨恨,他们无法理解为何会遭受这样的迫害。”
康熙闭上眼睛,深深地叹了一口气。他这些案件的背后,其实有着复杂的政治背景和权力斗争。
康熙心中默默念道:“是啊,那时朕才年仅八岁,尚未能亲政,无法干预这些事件。”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无奈和遗憾。
原来顺治帝自从亲政之后,便开始重视汉人,不仅大量汉人官员被提拔,而且还得到了重用。
与此同时,顺治帝甚至下令禁止满人参加科举考试,并表示这是为了把更多的科举名额留给汉人。
此外,顺治帝还积极推动朝廷的汉化进程,实施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如设立十三衙门、改革官员品级制度等等。
然而,顺治帝的汉化政策却引起了满族官员们的强烈不满和反对。
等到顺治帝去世后,鳌拜迅速掌握了政权,他立即取缔了十三衙门,并杀掉了十三衙门的首领吴良辅。
接着,鳌拜对汉化政策进行了全面的变革,完全恢复了祖宗制度。
而康熙元年发生的三大案件,则是以鳌拜为首的满族人发起的一次旨在打压汉人士子、威慑汉人的大事件。
自康熙元年的三大案件以来,直至康熙八年,江南地区的士子们始终对这些案件心怀怨恨,拒绝接受朝廷的诏令并外出担任官职。
许多人选择隐居家中,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还有些人则干脆归隐山林,远离尘世纷扰。
而这个时候,由于满族人掌握着朝政大权,导致朝中的官员几乎都是满人,他们不仅没什么学识,连汉语都说不好。
李光地忍不住感叹道:“鳌拜现在已经被打倒了,皇上可以借此机会,招揽天下的有才之士,举办科举考试,大量任用汉人,这样可以减少士子们对朝廷的敌意。”
康熙听后,心中不由得对李光地产生了几分好感。
他心想,这个人虽然只是个举人,但尚未入朝为官,却能够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于是康熙问道:“李光地,那么你觉得,朝廷该怎么做,才能吸引这些汉族的士子来参加科举呢?”
李光地沉思片刻,回答道:“我认为,明年科举的主考官一定要是一位名垂青史、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
康熙听后,频频点头,表示赞同:“说得好,名流大儒必定能够吸引士子们前来应试。”
李光地接着说:“此外,朝廷还应当举行盛大的祭孔仪式,并将此事传遍全国。”
李光地提出的这两点,令康熙眼前一亮。
他没想到,这个年轻的书生竟然能如此清晰地分析出当前的局势,并给出如此准确的建议。
然而,康熙并不急于表露自己的身份,因为他深知,如果李光地得知他是皇帝,可能会变得拘谨和紧张,无法真实地展现自己的才华。
而且,李光地即将参加科举考试,他希望看到李光地凭借自己的真才实学取得功名,而不是依靠皇帝的关系。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二人越聊越投机,相谈甚欢。
他们谈论的话题涵盖了政治、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
李光地从清军入关说起,谈到了圈地问题以及江南三大案,又提到了孔庙的重要性。
接着,他们又讨论了台湾的郑经以及吴三桂等人物。
康熙发现李光地不仅对历史事件了解透彻,还能够深入剖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此外,他对国家大事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才能。
康熙不禁对李光地的学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想进一步了解这个人是否具备成为进士的能力。
于是,他故意问道:“不知李先生,此后如何打算?”
李光地听后,无奈地摇了摇头,叹息道:“哎,我本是福建人,此次来京城赶考,却遭此横祸,如今身无分文,只能暂且在这里摆起摊位,先谋个生计罢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