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好吧!好吧!那么安亲王,你和诸位爱卿商议一下,然后再做决定吧!”康熙强压着心头的怒火,尽量保持冷静地说。
安亲王拱手一礼:“遵命!”
康熙此时虽已怒不可遏,但又不愿当众发脾气,只好匆匆宣布退朝。
且说这康熙在朝堂上受了气,但不表露于心,也算是城府极深。
回到乾清宫后,康熙琢磨了好长时间,这八王议政的祖制,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好。
若说不好吧,自太祖努尔哈赤时期,有四大贝勒、四小贝勒共同商议处理政务。
四大贝勒分别是:
大贝勒代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因为努尔哈赤大儿子褚英被处死,代善是实际继承人。
二贝勒阿敏,是舒尔哈齐的二儿子,舒尔哈齐被处死了,阿敏进入政治圈。
三贝勒莽古尔泰,努尔哈赤的第五个儿子。
四贝勒皇太极,也就是康熙的爷爷,日后的清太宗,他将国号由金改为清。
当时努尔哈赤去世的时候,并没有立遗嘱让谁继位。
于是,八王开始推举新汗,最后皇太极当选。
但是,皇太极继位后,就开始削弱其他贝勒的权力,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
后来,皇太极又设立了六部和都察院等机构,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因此,八王议政制度在皇太极时期的权力已经没有当初那么大了。
四小贝勒分别是:
大贝勒阿济格,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二个儿子,同时也是多尔衮的同父同母哥哥;
二贝勒多尔衮,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更是日后率领清军入关,统一全国的关键人物;
三贝勒多铎,他是努尔哈赤的第十五个儿子,同样也是多尔衮的同父同母弟弟;
四贝勒济尔哈朗,则是舒尔哈齐的第六个儿子。
然而,当太祖努尔哈赤去世之后,阿济格因为缺乏谋略而无法承担大任,多尔衮和多铎又年纪尚轻,难以支撑大局。
于是,四大贝勒趁机逼迫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自尽。
在这场激烈的权力斗争中,皇太极巧妙地利用计谋使得代善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机会,最终成功地登上了皇帝宝座。
在皇太极执政的早期阶段,他对多尔衮等人心存偏见,并将他们排除在政治核心之外。
因此,在朝会上,四大贝勒都是面南背北,坐在一列,面对文武百官,众人难以分辨究竟谁才是真正的皇帝,谁又是贝勒。
这种混乱局面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皇太极逐渐巩固自己的地位并加强中央集权,情况才有所改善。
后来皇太极经过一系列的手段,逐渐将八王议政的局面变为由他独自面对朝臣。
然而,八王议政的形式并未改变,只是取代皇太极的四贝勒变成了他的长子豪格。
皇太极去世后,顺治皇帝登上皇位,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成为摄政王。
其他人仍然按照八王议政的方式参加朝会。
多尔衮去世后,顺治帝掌握了大权,并开始调整权力结构。
顺治帝以安亲王岳乐、庄亲王博果铎、惠郡王翁果诺、温郡王孟娥等四位亲王为核心。
此外,他还废除了四小亲王的职位,改以外姓大臣鳌拜、索尼、苏克沙哈、遏必隆取而代之。
这样一来,顺治帝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以索尼为首的外姓大臣集团,与亲王们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
只有当两个派系保持平衡时,朝廷的政务才能稳定发展。
顺治帝在临终前,将皇位传给了年幼的康熙。
他担心如果亲王们掌握了权力,会像当年的多尔衮那样专横跋扈。
于是,他决定改变策略,设立四大辅政大臣来执掌朝政,而亲王们则只能参与议政。
这样一来,鳌拜便逐渐崛起,成为唯一的权臣,其他亲王的权力相对较弱。
康熙深入研究这段历史,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太祖努尔哈赤时期的八王议政制度,涉及到六位儿子和两位侄子,但他们都对自己毕恭毕敬。
而太宗皇太极的八王议政,则包括三位哥哥、四位弟弟以及一个儿子。
皇太极通过支持自己的儿子豪格,并与三大贝勒结盟,共同对抗四小贝勒。
然而,皇太极离世后,由于代善的软弱无能,四小贝勒凭借人数优势,最终推举多尔衮和济尔哈朗担任摄政王,掌控了大权。
顺治帝首次创立的议政王大臣制度,减少了亲王的数量,同时增加了外姓朝臣的比例,从而实现了双方的相互制衡。
这一举措既避免了亲王权力过大,又确保了朝廷的稳定。
康熙坐在龙椅上,眉头紧皱地思考着。
他回想起自己精心组建的议政王大臣团队,但却发现其中只有哥哥裕亲王福全和自己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至于两名大臣索额图和明珠,虽然也是自己的心腹,但他们的力量相对较弱。
这样一来,三比五,显然无法与其他五人抗衡。
康熙终于恍然大悟:"朕,必须抓住机会,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让他们实现相互制衡。"
七月的京城,烈日炎炎,酷热难耐,蝉鸣声此起彼伏,令人心烦意乱。
这一天,康熙心情烦闷,突然涌起一股冲动,想要走出皇宫,去外面透透气,看看市井百态。
然而,此刻的索额图已荣升为大学士,并成为议政王大臣之一,康熙身边已无得力侍卫可用。
正当康熙感到无奈之际,一个念头闪过脑海——曹寅!
喜欢康熙正史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康熙正史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