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布尔善随即从衣袖中取出一封奏折,交由太监呈送至康熙御前。
只听得班布尔善念道:“陈光先弹劾汤若望一事,汤若望、李祖白、利类思、安文思、南怀仁、徐乾、潘尽孝共谋立邪恶之教,又编造新书,蛊惑众人属实。”
朝堂之上顿时炸开了锅,众大臣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这汤若望自进入我大清以来,已历经二十余载,一直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为国家服务,谁能料到如今竟被诬陷创立邪教,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班布尔善无视众人的骚动,继续说道:“此外,汤若望还犯下荣亲王五行用错案、历法用错案、设闰月案等罪责。数罪并罚,汤若望与李祖白应被处以凌迟极刑,以正国法;其余人等则被判斩监候。同时,佟国器等人因资助汤若望所创邪教,现予以革职,并处罚白银一万两,且永不得复用。”
康熙皇帝听完班布尔善所言,脸色骤变,蹭的一下站起身来,大声说道:“鳌中堂,这汤若望固然有罪,但并非十恶不赦之徒,罪不至死啊!诸位爱卿重新商议此案,再议!再议!”说完,他狠狠地瞪了一眼班布尔善,眼中满是愤怒和质疑。
鳌拜此时站出来,大声回道:“启禀皇上,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更何况一个洋人!此乃我大清朝之律法,不可违背啊!”
康熙听后,微微摇头,缓缓说道:“鳌拜,此事再议!再议!留汤若望一个残生吧!”说完,康熙转身离去,步伐坚定,丝毫没有再看鳌拜一眼。
众人见到康熙如此决绝的态度,心中皆明白鳌拜今日定然是惹怒了皇上。
他们暗自揣测着接下来的局势发展,同时也在观察鳌拜会如何应对。
鳌拜转身笑了笑,对着满朝文武百官说道:“皇上有好生之德,不忍心看着这七十岁的老头惨遭杀害。既然皇上发了话,那咱们就下来再商议一下,看看是否能饶他一命。”
众人见状,心中稍感宽慰,毕竟鳌拜还算给皇上留了几分颜面。
然而,康熙并未等待散朝,便甩袖离去。
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大臣们都意识到,皇上对鳌拜的不满已经溢于言表。
这是康熙第一次以如此明显的方式表达对鳌拜的反感。
康熙下朝后,径直走向坤宁宫。他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必须尽快告知太皇太后。在前往坤宁宫的路上,康熙的心情愈发沉重。他明白,与鳌拜之间的矛盾已经逐渐浮出水面,而自己必须想办法应对这一局面。
不知不觉间,康熙已经带着索额图来到了坤宁宫门前。远远望去,只见皇祖母太皇太后端坐在宫殿前方,她的神情庄重而威严。
康熙快步上前,跪在地上,向太皇太后行了一个大礼,恭敬地说道:“孙儿叩见皇祖母!”
太皇太后微微颔首,语气严肃地说:“起来吧。”
康熙站起身来,将朝堂上发生的事情详细地讲述给太皇太后听。
太皇太后静静地聆听着,不时微微皱眉,待康熙讲完,她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皇帝莫急,依哀家之见,此时实非与鳌拜正面交锋之时。”
康熙连连点头,他深知皇祖母的智慧和见识远超常人,自然明白其中的深意。
太皇太后转头对身旁的太监吩咐道:“近日江苏进贡的花生品质甚佳,取十斤出来,差人送予鳌拜。”
太监领命后,迅速离去,着手安排送花生之事。
康熙不解其意,满脸疑惑地问道:“皇祖母,您为什么要给鳌拜送花生呢?”
太皇太后微微一笑,轻声说道:“花生……鳌拜自然会明白其中深意的,如此一来便能留下汤若望一条生路!”
且说这鳌拜,下朝之后并未如往常一般返回尚书房处理政务,反而行色匆匆地赶回自己家中,并紧急召集了班布尔善等党羽。
待众人到齐后,鳌拜迫不及待地开口问道:“班大人,快跟我讲讲!依你之见,这小皇帝似乎并不想让汤若望去死啊!”
班布尔善嘿嘿一笑,露出一副狡黠的神情,回应道:“那老头儿对他有恩,若不是当初那老头儿巧舌如簧,为其美言,他又怎能顺利登上皇位!”
鳌拜听后连连点头,表示赞同:“是啊,不仅如此,就连那太皇太后的顽疾也是被这老头儿给医好的。”
班布尔善稍作思考,接着说道:“汤若望身为此案首犯,如果不从严惩处,恐怕难以服众啊!”
见鳌拜沉默不语,班布尔善便趁机进言道:“倘若现在放过汤若望,日后他一旦东山再起,必定会伺机报复。既然如此,倒不如……”说到此处,班布尔善刻意停顿下来。
“启禀鳌中堂,太皇太后赐花生十斤!”皇宫中的太监打断了班布尔善的话,扯着嗓子冲着鳌拜议事的大厅喊道。
鳌拜听闻后,赶忙迎了出去,只见四位太监站在院中。
为首的太监说道:“奉太皇太后懿旨,江苏进贡的花生品质极佳,特取出十斤,赐予鳌中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