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汉军的后勤难题,使其能够放手西进,不再担心粮草与弹药的补给问题。
此外,此时东欧地区的俄军兵力极其空虚。
其主力部队不是被调往波兰方向应对德军,便是被派往乌克兰地区围剿活跃在此的哥萨克骑兵。
早在去年,汉军进入毛熊境内时所驱赶的那批哥萨克骑兵,此时终于发挥了应有的牵制作用。
大量哥萨克骑兵趁毛熊主力集中于波兰决战之机,突破防线,突入乌克兰——这片毛熊境内最富饶的粮食产区,进行大规模的劫掠与破坏。
正因如此,毛熊不得不将其本就所剩无几的兵力再度分散,调往乌克兰方向应对。
至于乌拉尔以东的天朝军队?
毛熊高层认为,目前这支军队距离其首都尚远,因此威胁程度尚在德军与哥萨克骑兵之下。
既如此,他们自然不愿将宝贵的兵力浪费在东线。
即便是要防范汉军,也等他们真正越过乌拉尔山脉再说。
毕竟,在没有越过乌拉尔山脉和伏尔加河之前,他们的威胁十分有限。
西伯利亚地广人稀、土地贫瘠,即便被汉军占领,对于毛熊、尤其是那些贵族阶层而言,损失并不算大。
因此,他们对与东边的天朝军队正面交战毫无兴趣。
这半年来,汉军攻占叶卡捷琳堡后也未有大规模动作,毛熊便索性装作视而不见,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
在德军大举东进之前,汉军的确没有贸然出击的打算,但随着德军正式发动进攻,汉军也开始迅速行动起来。
如今,德军前线大胜,震动整个毛熊乃至整个欧洲。
这场牵动上百万大军的决定性战役,无疑将对整个欧洲的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说它改变了欧洲的历史进程,也毫不为过。
趁着这场惨败给毛熊带来沉重打击、全国上下陷入不安和混乱的时机,汉军若能果断出兵东进,便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战略成果。
此刻的毛熊不仅要提防德军是否会乘胜追击,进一步威胁他们的首都,还必须应对内部日益失控的哥萨克势力。
在这种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即便他们得知汉军西进的消息,也很难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甚至,为了避免同时面对德军与汉军的夹击,毛熊极有可能主动寻求与天朝讲和,以割让领土、赔偿损失为代价,换取天朝的撤军,从而结束双方的战争状态。
而汉军要做的,就是在对方犹豫未决之时,再施以重击,令其彻底认清局势,进而做出更进一步的妥协。
高加索与乌拉尔地区,这两地皆有险峻的山脉,对于毛熊来说,具有极其关键的战略意义。
一旦敌军占据这些高地,便可居高临下,随时突入毛熊境内广袤平坦的东部平原。
因此,眼下汉军的目标,就是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夺取这两处要地,并尽可能深入推进,从而将这两道天然屏障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将来若要进一步进攻毛熊,也不必再费力突破俄军在这些山地设立的防线。
接到命令后,南线与东线的汉军迅速加快了进军步伐,向毛熊境内快速挺进。
五月底,正值华莎战役尘埃落定之际,东路汉军悄然越过乌拉尔山脉,正式踏入欧洲大陆。
而在高加索战线,汉军也顺利击溃驻守当地的俄军,攻占了其在该地区最重要的城市巴裤,并继续向第比利斯方向推进。
由于俄军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兵力薄弱,面对汉军的强势进攻,只能节节败退,无力组织有效防御,只能眼睁睁看着城池接连失守。
与此同时,毛熊国内局势骤变,一场突如其来的政变悄然酝酿。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在出宫途中,被一名持枪者迅速靠近,连开三枪直击胸膛,当场毙命。
沙皇一死,毛熊内部顿时陷入混乱,短时间内根本无暇顾及外部战事。
在这种情况下,汉军与西边的德军几乎同时意识到机会来临,不约而同地决定进一步向毛熊腹地推进,试图借乱局从中攫取更多利益。
毕竟,毛熊所掌控的广袤土地富饶无比,拥有如此肥沃的资源,怎能不令人垂涎?
毛熊国内发生的剧变,彻底打乱了协约国原本的战略部署。
他们原本设想依靠毛熊的力量,从东西两面夹击第二帝国,待击败其后,再联合整个欧洲共同应对天朝的挑战。
然而如今,沙皇遇刺身亡,国内局势动荡不安,再加上华莎之战中毛熊损失惨重,折损近四十万兵力,双重打击之下,毛熊已无力执行原有计划,甚至连自身防卫都成问题。
因此,协约国必须重新调整战略部署,若仍按原计划推进,恐将陷入全面失败的境地。
作为协约国的核心,日不落国更是忧心忡忡。
汉斯人在东欧取得压倒性胜利,一场大战便歼灭毛熊四十万大军,几乎将整个菠兰纳入版图。
而在汉军的配合下,他们还有继续东进、直取毛熊首都之势。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