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敌人的抵抗力量太过薄弱,汉军干脆不等重炮部队上岸,就提前发起进攻。
约翰被编入了一个汉军连队,跟随这支队伍向内陆推进。
在他们前面,最早登陆的汉军已经开始向内陆更深处挺进。
他们的任务是扩大滩头阵地的安全区域,确保阵地上的汉军不会受到唉及军队的炮火威胁。
由于重型火炮无法及时装卸运输,这支汉军便配备了大量迫击炮。
迫击炮重量轻、便于携带,火力也相当不错,作为连排级的支援武器,深受基层士兵喜爱。
约翰身材高大,看起来力气过人,因此被分配到了迫击炮小组,负责为炮手运送弹药。
他们使用的是一种口径较小的60毫米迫击炮,每发炮弹重达1.45公斤,一般情况下,每个士兵要携带八发炮弹。
但约翰力气大,多带了四发。
队伍向前推进了不到五百米,便接到了命令,要求他们对五百米外的一处唉及军据点实施炮击。
迫击炮小组立刻进入战斗状态,在选定好射击位置后,开始准备对敌军阵地进行打击。
这是约翰第一次接触这种武器,之前他一直很好奇,这种武器该如何操作?威力到底有多大?
现在,他终于得到了答案。
五人炮组分工明确,很快便将拆分的迫击炮重新组装完成。
随后,主射手进行了首轮试射。
“咚”的一声闷响,炮弹从炮管中射出,飞向远处,在一片沙丘上炸起一阵沙尘。
“方向左偏两度!”
负责观察的炮手立刻发出修正指令,主射手随即调整角度再次射击。
这次,炮弹准确命中目标。
在约翰的注视下,几名藏在据点后的唉及士兵被炸得飞起,阵地很快就被汉军占领。
汉军的进攻持续了一整天,一路向西推进了三十多公里,直到傍晚才停下来休整。
约翰已经打光了所有弹药,又背着装备徒步奔走了几十公里,感觉身体都要散架了。
听到战斗结束的命令后,他直接瘫倒在沙滩上,感觉这辈子从没这么累过。
自己原本是个水兵,怎么跑到陆地上来干起炮手的活了?
这个问题让他有些困惑。
不过说真的,跟着汉军打仗的感觉还不错。
在汉军面前,那些唉及士兵就像一群笨拙的火鸡,根本没有还手之力。
这场战斗看似激烈,但实际上他们几乎没有遇到真正的危险。
或许,加入这样一支军队也不错。
当唉及国王伊斯梅尔得知汉军在东部地区成功登陆后,立即下令调遣西奈地区的苏莱曼回援,并从开锣派出两万援军赶赴法特赫。
汉军的登陆点距离开锣城并不远,只有不到200公里。
这意味着,只要几天时间,汉军就能兵临城下。
因此,唉及人决定在开锣城东边迎战汉军,准备在此一决胜负。
如果这一战输了,首都将不保,他们只能向西撤退,要么继续抵抗,要么向汉军投降。
当然,考虑到己方兵力占有明显优势,不少唉及人认为自己未必会输。
再加上土鸡人早就把情报透露给了他们,使他们为这场战争做了一些准备。
唉及人从日不落国购买了一批军火,还获得了高卢国的支援。
意呆利甚至派遣了一支雇佣军前来助战。
这场战争虽然是汉军主动发起的,但唉及的背后几乎集结了整个西方势力。
尽管唉及位于非洲,却是一个地中海岸边的国家。
而地中海地区一直是欧洲列强的传统势力范围,他们当然不希望汉军插足此地。
一旦汉军在此站稳脚跟,就等于获得了进入欧洲的跳板。
正因有众多列强支持,伊斯梅尔信心满满,认为只要得到这么多强权的援助,就有能力击败汉军。
于是,他召集十万大军,在开锣城东部的平原地带摆开阵势,准备与汉军展开决战。
对于唉及人的这一举动,汉军方面自然也是乐见其成。
毕竟,作为远道而来的作战一方,他们并不畏惧与敌人正面交锋,相反,他们更担心对方会选择回避战斗,甚至采取游击战术来对抗。
由于补给线拉得太长,汉军在武器弹药和粮食物资的供应上面临很大困难。
一旦战事拖延太久,后勤的压力将会让他们难以承受,即便最终取得胜利,损失也将极为惨重。
因此,汉军急于发动进攻,希望尽快攻占开锣城,消灭叛军的主力部队,早日结束这场战争。
如今,敌人主动集结兵力前来决战,这对他们来说自然是正中下怀。
“敌方的兵力较多,左翼是苏莱曼率领的四万部队,他原本有五万人,其中一万人留守西奈,没有带出来。
中央地带是由唉及国王伊斯梅尔亲自统领的三万军队,这支队伍中有一支上万人的骑兵部队,据说是马穆鲁克骑兵,这种骑兵在欧洲极负盛名,以善战闻名。
右翼则是曾经被我们击溃过的法特赫部,兵力约三万五千人,在此前的登陆战和追击战中损失了一万多人,三支部队中,这支部队的战斗力最弱。”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