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区行政楼的灯光,如同垂死挣扎的星辰,彻夜未熄。
在校长赵启明最终拍板,押上一切采纳了莫望那个疯狂到极致的“超现实躲猫猫大赛”提案后,整个西区管理层这艘几乎要沉没的巨轮,仿佛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又像是被强行绑上了一枚冲向未知星域的火箭,开始了近乎悲壮的高速运转。技术部、宣传部、学生处、安保部、特殊班管理处…所有部门被全部动员起来,打破壁垒,围绕着莫望那个异想天开的构想,进行着极限的细化、推演、风险评估和…最为关键的——话语包装。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为这个本质上荒诞不经、风险极高的“异能游戏”,披上一件足够权威、足够严肃、足够“星云大学”水准、让人乍一看之下不敢轻易质疑、甚至心生敬畏的学术外衣。直接称之为“躲猫猫大赛”或者“寻宝游戏”?那无异于自取其辱,直接宣告失败。必须进行彻底的概念偷换、话语重塑和叙事占领。
宣传部的几位笔杆子——平日里负责撰写各种枯燥的学术新闻和官方通知的资深文案——被连夜从床上薅起来,与提案者莫望、技术核心王老师以及几位心理学院的顾问,一同关进了一间隔音的小会议室。咖啡杯以惊人的速度堆满了桌子,烟灰缸里很快塞满了烟蒂,空气污浊得令人头晕。他们面临的,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能无缝涵盖“非人能力展示”(必须伪装成高科技)、合理解释之前所有“异常现象”、成功吸引并引导东区学生参与热情、并且听起来高深莫测、宏大叙事到足以让绝大多数人暂时闭嘴甚至心生向往的“超级项目名称”和“无懈可击的理论框架”。
这是一场词汇的炼金术,一场语言的魔术。他们需要将“异能”炼化成“拟态技术”,将“躲猫猫”升华为“群体行为观测”,将“游戏规则”包装成“实验伦理规范”。
窗外天色由墨黑转为灰白,又逐渐透出晨曦。会议室里的人们个个双眼通红,声音沙哑,桌上铺满了写满各种术语和废弃标题的草稿纸。
终于,在天光彻底放亮的那一刻,一份措辞极其考究、充满了艰深学术黑话、宏大叙事和微妙暗示的官方公告草案,被颤抖的手打印出来,摆放在了校长赵启明的案头。
校长彻夜未眠,眼中布满了血丝。他拿起那份还带着打印机余温的草案,逐字逐句地审阅着,时而眉头紧锁,用笔划掉某个过于夸张或可能留下把柄的用词;时而微微点头,对某个巧妙的偷换概念表示认可;时而又陷入长久的沉默,权衡着每一个字可能带来的巨大风险与那微乎其微的机遇。
最终,他拿起笔,在几处关键术语和语气强度上做了细微却至关重要的修改,深吸一口气,在草案末尾,郑重地、仿佛有千钧之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就这样吧。立刻…发布。”他的声音沙哑得几乎听不见。
上午十点整,一个微妙的时刻。东区校园论坛和各大社交群组依旧被各种关于“西区兽人”、“校方隐瞒真相”的激烈猜测、愤怒声讨和那张模糊照片的二次创作刷屏,学生们的情绪被煽动到了高点,群情激奋,要求校方立刻、马上给出“真实”、“人话”的解释。
就在这片沸腾的喧嚣中,星云大学官方网站首页、所有官方认证的社交媒体账号、以及校园内部所有通知系统和电子公告栏,如同精密同步的军事行动般,同时弹出了一条格式极其规范、措辞异常严肃且…长度惊人的【重要通知】。
标题长得令人咋舌,充满了学术机构的傲慢与疏离感:《关于启动“星云大学首届超视界拟态伪装技术系统性压力测试暨大型沉浸式群体心理行为观测实验”的官方公告》
光是这个标题,就足以让所有焦急点开链接的学生和老师愣在原地,大脑CPU过载三秒钟,下意识地产生一种“我是不是走错了片场”或“我的知识储备是不是不够用了”的自我怀疑。
公告正文更是将官僚语言体系与学术黑话的结合推向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淬炼,旨在营造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和深不可测的专业性:
【星云大学官方公告】
致全体师生:
近期,我校西校区范围内出现的一系列声、光、影及特定环境互动现象,引发了校内师生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并推进我校前沿交叉学科学术研究项目的健康发展,现就相关情况正式公告如下:
经核实,上述所有现象,均隶属于我校重点交叉学科基础研究项目——“超视界拟态伪装技术”(Ultra-Visual Mimetic Camouflage Technology, UVMCT)的大型系统性压力测试前期数据采集阶段。
该项目旨在融合尖端材料科学、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复杂环境动态拟态算法及社会认知心理学等多学科前沿成果,探索未来高仿真、动态交互式自适应伪装技术的理论可行性、技术实现路径及应用伦理边界。此前阶段,研究团队已在西校区特定非核心区域布设了多组试验性拟态生成节点,并进行了多轮隐匿性环境融合数据采集,核心目的在于测试系统基础性能参数及观察未经事前提示的公众(校内师生)在非常规刺激下的自然认知反应与行为决策模式,收集宝贵的一手群体心理行为数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