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注意力很快被另一件事占据——精进我的"厨艺"。
自从酬师宴上小试身手,得到师长们的肯定后,我对利用此时此地食材复现现代风味的兴趣大增。这并非为了讨好谁,更像是一种有趣的探索,一种连接过去与现在的隐秘乐趣,也是我与贾姨之间新的情感纽带。
这日清晨,我见贾姨从市集归来,竹篮里装着些极新鲜的河虾,那虾儿还在活蹦乱跳,青灰色的壳在晨光下泛着莹润的光泽。旁边还有一小包嫩生生的豌豆,翠绿可爱。心中便是一动,想起了那道清淡鲜美的"龙井虾仁"。
"贾姨,今日我们做个新鲜的菜式可好?"我兴致勃勃地挽起袖子,接过她手中的竹篮。
贾姨如今对我偶尔的"奇思妙想"已是见怪不怪,甚至带着几分期待,一边取下头上的竹笠,一边笑着问道:"你这丫头,又琢磨出什么怪点子了?这虾原是想清蒸了吃,最是原汁原味。"
我将想法与她一说,她初时讶异:"用茶叶入菜?这能好吃吗?茶不是用来喝的吗?"
"试试便知。"我笑道,转身从书案旁的木匣中取出一个小巧的陶罐,"郑先生前日赠我的雨前炒青,说是今年新焙的,香气正浓,用来入菜最是相宜。"
贾姨凑近闻了闻茶叶的香气,仍是半信半疑,却还是依着我:"也罢,就依你。不过可得仔细着,莫要糟蹋了这上好的茶叶和鲜虾。"
我们便一同在灶间忙碌起来。夏日的灶间格外闷热,但这份共同创造的乐趣却让人忘却了暑气。我取来青瓷茶盏,将茶叶用温水轻轻泡开,看着那蜷曲的叶片在热水中缓缓舒展,释放出清雅的香气。贾姨则坐在小凳上,熟练地将河虾去头剥壳,露出晶莹剔透的虾仁,那动作利落得让人惊叹。
"你看这虾仁,"贾姨举起一只对着光,"透亮得像块水晶,今早的虾确实新鲜。"
我取来蛋清和细盐,将虾仁轻轻抓匀。贾姨在一旁看着,忍不住指点:"蛋清不必太多,薄薄一层便好,多了反而糊口。"
待准备工作就绪,贾姨生起火来。铁锅烧热,倒入少许菜油,待油温恰到好处时,我将虾仁滑入锅中。只听"刺啦"一声,虾仁在热油中迅速蜷曲,泛出诱人的粉白色。我快速翻炒,待虾仁将熟未熟之际,烹入少许黄酒,顿时香气四溢。
"就是现在!"我提醒道,贾姨连忙将滤清的茶汤递过来。我将那澄澈的茶汤沿着锅边淋入,顿时腾起一阵带着茶香的蒸汽。快速颠翻炒匀,看着茶色渐渐浸染虾仁,最后撒入几片泡开的茶叶,便立即起锅装盘。
贾姨又快手快脚地炒了一碟嫩豌豆,碧绿如玉,与那"玉芽映雪"相映成趣。
成品摆上桌时,连我自己都有些惊喜。虾仁白嫩剔透,隐约沾染着茶色的清雅,点缀着几片深绿的茶叶,宛如一幅写意小品。旁边是翠绿欲滴的豌豆,更衬得整道菜清新动人。
贾姨小心翼翼地夹起一只虾仁,细细品味,眼睛顿时亮了:"哎哟!这味道......竟这般清爽鲜香!茶香非但不苦不涩,反而衬得虾仁越发清甜了!你这脑袋瓜是怎么长的?"
她又尝了尝豌豆,连连点头:"这豌豆也炒得正好,脆生生的,带着甜味。一清一脆,相得益彰。"
看着她惊喜的表情,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不仅仅是口腹之欲的满足,更是创造与分享的快乐。我轻声道:"这道菜就叫'玉芽映雪'可好?"
"玉芽映雪......"贾姨重复着这个名字,脸上绽开笑容,"雅致,真雅致!配得上这道菜。"
晚膳时,我们母女二人对坐,享用着简单的饭菜。除了"玉芽映雪",还有一碟酱瓜,一碗冬瓜汤。窗外暮色四合,蝉鸣阵阵,小院里弥漫着安宁温馨的气息。
贾姨絮絮叨叨地说着邻里间的琐事:孙阿婆的茶摊新添了酸梅汤,王婆婆的孙女快要出嫁了,郑先生的书铺近日来了批新书......我静静听着,偶尔搭话,手中的筷子却不自觉地多次伸向那盘"玉芽映雪"。
"明日若是还有这般新鲜的虾,咱们再做一次可好?"贾姨忽然说道,眼中带着期待,"这般做法,既清淡又鲜美,最适合这炎炎夏日。"
我笑着点头,心中泛起暖意。这种平凡而真实的烟火日子,让我感到无比的心安与踏实。在这里,我不是那个名动钱塘的才女,只是一个在灶间与姨母一同研究新菜式的普通女子。这份简单,比任何赞誉都更让我珍惜。
夜色渐深,我们收拾完碗筷,坐在院中乘凉。贾姨摇着蒲扇,忽然轻声道:"小小,看你如今这般,姨心里真是欢喜。你能文能武,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将来无论遇到什么境遇,都能活得很好。"
我靠在她身边,感受着扇子带来的凉风,没有作声。但心中明白,正是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这些与亲近之人共度的温暖时光,让我在这个陌生的时代扎下了根,找到了属于自已的、真实的存在感。
夏夜的星子格外明亮,在深蓝色的天幕上闪烁。我知道,明天还会有新的故事在这小院里继续上演。
喜欢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请大家收藏:(www.suyingwang.net)晓渡钱塘:我的苏小小人生三月天更新速度全网最快。